-
第一章绪论
重点从健康评估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方面介绍了健康评估的概念,以及学习健康评估对于护理工作人员今后临床护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性。
-
●1.1健康评估的概念与重要性
重点从健康评估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方面介绍了健康评估的概念,以及学习健康评估对于护理工作人员今后临床护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性。
-
第二章常见症状评估
重点介绍了常见症状发热的概念、问诊要点、临床表现及相关的护理诊断,正常体温和生理变异,发热的病因和发生机制;黄疸的概念、分类、问诊要点、临床表现及相关的护理诊断,胆红素的正常代谢过程,三种黄疸的病因和发生机制;咯血的概念、问诊要点、临床表现及相关的护理诊断,呕血与咯血的鉴别要点,咯血的病因和发生机制;呕血与黑便的概念、问诊要点、临床表现及相关的护理诊断,呕血与黑便的病因和发生机制;发绀的概念、分类、问诊要点、临床表现及相关的护理诊断,发绀的病因和发生机制;意识障碍的概念、分类、问诊要点、临床表现及相关的护理诊断,意识障碍的病因和发生机制。
-
●2.1发热
重点介绍了发热的概念、问诊要点、临床表现及相关的护理诊断;正常体温和生理变异;发热的病因和发生机制。
-
●2.2黄疸
重点介绍了黄疸的概念、分类、问诊要点、临床表现及相关的护理诊断;胆红素的正常代谢过程;三种黄疸的病因和发生机制。
-
●2.3咯血
重点介绍了咯血的概念、问诊要点、临床表现及相关的护理诊断;呕血与咯血的鉴别要点;咯血的病因和发生机制。
-
●2.4呕血与黑便
重点介绍了呕血与黑便的概念、问诊要点、临床表现及相关的护理诊断;呕血与黑便的病因和发生机制。
-
●2.5发绀
重点介绍了发绀的概念、分类、问诊要点、临床表现及相关的护理诊断;发绀的病因和发生机制。
-
●2.6意识障碍
重点介绍了意识障碍的概念、分类、问诊要点、临床表现及相关的护理诊断;意识障碍的病因和发生机制。
-
第三章身体评估
重点介绍了身体评估前的准备、身体评估的方法,详细讲解了肺及胸膜的触、叩、听诊检查,心脏的视、触、叩、听诊检查,腹部的视、听、叩、触诊检查及神经系统的检查。
-
●3.1身体评估前的准备
主要讲述了在身体评估前环境温湿度、光照、噪声及私密性等方面应做怎样准备;用物需要做哪些及怎样的准备;被评估者应做的准备;评估者在着装、洗手、知识及态度等方面应做怎样准备。
-
●3.2身体评估的方法
主要讲述了在身体评估时常用的评估方法视诊、触诊、叩诊及听诊的正确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以便能准确无误对评估对象进行身体评估。
-
●3.3肺及胸膜触诊检查
主要讲述了胸廓扩张度的评估方法和临床意义;语音震颤的发生机制、正常胸部语音震颤特点及评估方法;胸膜摩擦感的发生机制、评估方法及临床意义。
-
●3.4肺及胸膜叩诊检查
主要讲述了肺脏正常叩诊音的分布和特点;肺下界和肺下界活动范围的叩诊方法;肺部病理叩诊音的临床意义。
-
●3.5肺听诊检查
主要讲述了肺脏听诊的方法和部位;正常呼吸音的分布和特点;肺部异常呼吸音的临床意义;啰音的分类及听诊特点。
-
●3.6心脏视诊检查
主要讲述了心脏视诊的方法;通过视诊观察心前区外形、心尖搏动的位置、范围和强度变化、有无异常心前区搏动。
-
●3.7心脏触诊检查
主要讲述了心尖搏动的触诊方法,病理情况下心尖搏动的位置、范围和强度的变化;心包摩擦感的发生机制、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心前区震颤的评估位置、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
-
●3.8心脏叩诊检查
主要讲述了心脏叩诊的目的、方法,叩诊的注意事项;正常心浊音界的大小、形态;心脏各浊音界的组成、改变及临床意义。
-
●3.9心脏听诊检查
主要讲述了心脏各瓣膜听诊区的位置、听诊顺序及听诊方法,心脏听诊的注意事项和影响因素;还重点介绍了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及杂音的概念,正常心率、心律、心音听诊的特点,异常心率、心律、心音,及额外心音及杂音产生原因、特点及临床意义。
-
●3.10腹部视诊检查
主要讲述了腹外形视诊方法,正常及异常腹外形、特点及临床意义;腹壁静脉曲张评估方法、特点及临床意义;胃肠型及蠕动波的定义、评估方法、特点及临床意义。
-
●3.11腹部听诊检查
主要讲述了肠鸣音定义、听诊方法、注意事项及正常与异常肠鸣音的特点、临床意义;振水音定义、评估方法、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血管杂音形成机制、听诊方法,动脉性和静脉性血管杂音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
●3.12腹部叩诊检查
主要讲述了腹部叩诊的方法、不同部位腹部叩诊叩诊音特点及异常腹部叩诊音的临床意义;肝区叩击痛方法、阳性的临床意义;肋脊角叩击痛方法及临床意义;移动性浊音的定义、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
●3.13腹部触诊检查
主要讲述了腹壁紧张度、压痛与反跳痛、肝脏触诊、脾脏触诊及胆囊触诊的评估方法,肝脏及脾脏触诊的内容,脾脏肿大的分度及测量方法;同时也介绍了腹壁紧张度、压痛与反跳痛、肝脏触诊、脾脏触诊及胆囊触诊的临床意义。
-
●3.14神经系统运动功能检查
主要讲述了在身体评估检查神经系统运动功能时,肌力的定义、分级及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瘫痪的分类;此外还讲述了肌张力的定义、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不随意运动的类型及临床意义,共济运动及共济失调的定义、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
●3.15神经系统浅反射检查
主要讲述了角膜反射、腹壁反射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
●3.16神经系统深反射检查
主要讲述了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及膝腱反射的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
-
●3.17神经系统病理反射检查
主要讲述了临床最常用的神经系统病理反射检查Babinski征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
●3.18神经系统脑膜刺激征检查
主要讲述了神经系统脑膜刺激征检查的临床意义,颈强直、Kernig征及Brudzinski征的检查方法及阴性与阳性临床表现。
-
第四章心电图
心电图是临床常用的辅助检查之一,也是重症病人床头监护的重点指标之一,本章对心电图基本知识、怎样正确地进行心电图机操作、如何识别常见疾病及重症疾病病人的异常心电图,还有怎样进行心电图分析的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期望护生掌握后,对其的未来临床护理工作的提供有效支撑。
-
●4.1心电图基本知识
主要讲述了心电图的起源及产生原理,正常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与命名,心电图的导联体系,心电图纸的特点及其横格、纵格的意义,以及如何利用心电图计算心率的方法,心电图ST段测量的方法,心电轴涵义、判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
●4.2心电图机操作
主要讲述了心电图机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
●4.3异常心电图
主要讲述了左心房肥大、右心房肥大、双心房肥大、左心室肥大、右心室肥大、双心室肥大及心肌梗死、窦性心律失常、期前收缩、扑动与颤动的心电图特征;一般讲述了心房波、心室波的形成机理,引起心房肥大、心室肥大的常见病因,心肌梗死、窦性心律失常、期前收缩、扑动与颤动的临床意义。
-
●4.4心电图分析的方法
主要讲述了心电图的分析方法与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