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绪论
本章内容包括民间音乐的概念与分类、民间音乐的特点以及民间音乐的音乐体系三个内容。
-
●1.1中国民间音乐的概念与分类
民间音乐是指创始于人民大众又供人民大众在日常社会生活中通过口传心承方式,来共同操纵,共同享用、共同演绎和共同传承的一种非专业创作的社会音乐文化产品。民间音乐的范畴小于传统音乐,它是其他各类传统音乐的基础,同时也为专业创作音乐提供素材与灵感。民间音乐一般分为民歌、器乐、民间舞蹈音乐、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五大类。
-
●1.2中国民间音乐的特征
从音乐外部的角度,可将民间音乐的特点归纳为创作的集体性和口头性,乡土性(地域性)、演唱演奏的即兴性、流传变异性、内容的人民性及多功能性几个方面。其中创作的集体性和口头性和乡土性是民间音乐演唱演奏的即兴性、流传变异性两个特点的前提。
-
●1.3中国民间音乐的音乐体系
世界上的音乐可分为中国乐系、欧洲乐系和波斯-阿拉伯乐系三个乐系,我国民间音乐涉及到了以上三个乐系,其中以中国乐系为主。中国乐系的特点包括音的带腔性、织体的单声性、节奏的非均分律动以及音调的五声性。
-
第二章“思无邪”——民歌
本章主要介绍民歌的历史发展脉络、分类以及号子、山歌、小调三种体裁各自的使用和特点。
-
●2.1民歌的历史发展脉络与功能
包括民歌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分类。民歌是劳动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经过筛选、改造、加工、提炼而日臻完美。民歌是民间音乐其他几大类的基础,在民歌基础上发展出歌舞、说唱、戏曲等类型。按照体裁,民歌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几种。
-
●2.2劳动号子
本节介绍劳动号子的基本特征及四种号子各自的使用场合和音乐特征。根据劳动方式的不同,劳动号子一般分为搬运号子、农事号子、工程号子和船渔号子几类。
-
●2.3山歌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山歌的分类及几个代表性民歌色彩区山歌歌种,根据民歌的色彩区分类法,选取西北、西南、江汉和湘几个色彩区,对其主要歌种和代表性曲目进行介绍。
-
●2.4小调
主要讲述小调的使用场合、分类以及谣曲、时调的音乐特征。
-
●2.5蒙古族与维吾尔族民歌
本节讲述少数民族民歌的代表种类,重点学习蒙古族长调和维吾尔族爱情歌曲。
-
第三章舞随音动——民间舞蹈音乐
本章介绍民间舞蹈的发展脉络、分类及民间舞蹈音乐特点。民间舞蹈指在民间形成,并流行于民间的各种舞蹈艺术。它由人民群众自创、自演,表现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及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根据音乐与舞蹈的结合方式,民间舞蹈可分为民间歌舞和民间乐舞两种。
-
●3.1民间舞蹈音乐概述
民间舞蹈音乐可分为舞歌和舞乐以及综合舞蹈大曲三类。舞歌包括花鼓、花灯、采茶等;舞乐包括芦笙舞、花鼓灯、腰鼓舞等;综合舞蹈大曲包括囊玛、象脚鼓舞等。民间舞蹈音乐特点是综合性和通俗性。
-
第四章“满村听说蔡中郎”——说唱音乐
本章介绍说唱音乐的分类、历史发展脉络、特点以及鼓词和弹词类的两个代表曲种京韵大鼓和苏州弹词。
-
●4.1说唱音乐的艺术特征
说唱音乐是一种集文学、音乐、表演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文体上韵散间用,叙事与代言相结合;表演上讲述故事与模拟人物相结合乐上突出叙事性,具有独特的语言型旋律,是民间音乐中与语言结合最密切、最大众化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其分类目前有两种,一是根据风格、主奏乐器、历史渊源等作的一个大致的划分,分为八类;二是借鉴文学界对于讲唱文学的分类,分为两大类。说唱音乐的特点,一是情感表现的叙述性;二是音乐形态的说唱性;三是,表演艺术的综合性。
-
●4.2京韵大鼓
主要内容包括京韵大鼓的历史发展脉络、主要流派、各自艺术特征及对代表性唱段《丑末寅初》的分析。京韵大鼓源于河北河间一带的木板大鼓,初入京津,被称为“怯大鼓”,刘宝全改河北方言为北京音,形成“京韵大鼓”。主要流派有刘(宝全)派、白(云鹏)派、张(小轩)派和骆(玉笙)派。《丑末寅初》是一个写景抒情的小段,刘、骆派两派的演唱最有特色。
-
●4.3苏州弹词
主要讲述苏州弹词的艺术形式与流派以及对代表性曲目《宫怨》的音乐分析。苏州弹词或与唐代的变文有关系,明代弹词盛行于江浙一带,清代呈鼎盛之势。苏州弹词最早的流派为俞调、陈调和马调。《宫怨》是一首弹词开篇,俞调的代表作,表现杨贵妃久候明皇不至由喜悦转失望的心情变化。
-
第五章“以歌舞演故事”——戏曲音乐
本章内容包括戏曲的艺术特征、戏曲音乐的构成与特征、板腔体曲牌体代表剧种昆曲和板腔体代表剧种京剧几个内容。
-
●5.1概述
本节主要内容有戏曲的艺术特征、戏曲音乐的构成与特征两大内容。戏曲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音乐在其中的作用是最为重要的,不仅是表达情感、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而且还协调掌握着整个舞台表演的节奏。戏曲音乐分声乐和器乐两部分,声乐中的唱腔和念白又在其中处于主导地位。
-
●5.2昆曲的艺术特征
主要讲述昆曲的形成、艺术成就,以及曲牌体的特征。昆曲初为昆山腔,经过魏良辅改革,创制出风格优雅的“水磨”新腔,梁辰鱼为昆曲创作了第一个剧本《浣纱记》,昆曲始成为搬演于舞台的“剧曲”。昆曲在演唱发声、表演体系、剧本创作、唱词文学性等方面均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被誉为“百戏之祖”“百戏之乳”,哺育了京剧、梆子戏、川剧、越剧等一大批地方大戏的成长。
-
●5.3国剧——京剧
主要讲述京剧的形成、艺术流派和代表人物,以及京剧的唱腔与板式。京剧的形成发展可追溯到1790年徽班进京,经过秦腔与徽调两种曲调的不断融合,终于形成了作为京剧主要声腔的“皮黄腔”。京剧流派众多,生行有老生“前三杰”“后三杰”、麒派、马派,旦行有“四大名旦”,净行有金派、裘派等。京剧是板腔体,主要板式有原板、慢板、流水板、散板、摇板等等。
-
第六章“洋洋乎盈耳”——民间器乐
本章主要讲述民间器乐的概念、特征、发展脉络,以及琴乐、笛乐、琵琶、筝乐、二胡音乐等几种独奏乐,通过对几首代表曲目的分析,了解各种独奏乐独有的艺术个性和地域风格。
-
●6.1民间器乐的分类与艺术特征
主要包括民间器乐的概念、分类、特征和发展脉络。民间器乐的分类有乐器分类法、体裁分类法、乐种分类法和乐曲分类法四种。民间器乐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吹管乐器时期、商周金石乐器时期、汉魏鼓吹乐时期、隋唐异域乐器传入时期和明清拉弦乐器兴盛几个时期。民间器乐特征可从演奏特点、演奏场合和乐队构成三个方面来概括。
-
●6.2独奏乐
主要介绍琴乐、笛乐、琵琶、筝乐、二胡音乐几种独奏乐。古琴是一件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的乐器,在曲目、记谱法、琴学理论、演奏美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非一般乐器可比,具有“乐器之王”的地位;笛子的“老祖宗”贾湖骨笛,将我国音乐史的发端推至八千多年前;琵琶,以珠落玉盘的伶俐书写盛唐的繁富色彩与雍容气象;筝,最擅表达不同地域色彩的独奏乐器;二胡,民间器乐的后起之秀,以其音色“近人声”成为人们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