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绪论
提到“心理学”,很多人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有太多的书籍、影视、网媒中提及到它,陌生是因为有很多人并未完整系统地了解过它。那么,心理学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本章,我们就一起学习心理学是什么,以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生物学基础。
-
●1.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心里过程、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
●1.2心理学的起源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冯特作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为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1.3心理学的流派
心理学发展历史上的主要理论流派,以及现在五种主要的理论取向。
-
●1.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介绍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和个案法(定性研究);实验法和测验法(定量研究)。
-
●1.5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从行为的神经基础(神经元)、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介绍了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
●1.6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现代心理学的综合化、实用化、全球化、本土化等发展趋势。
-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其经典理论
主要介绍心理发展的概念、特征,不同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关于人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介绍影响人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童年期和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
●2.1心理发展理论概述
介绍心理发展的含义及其特征,弗洛伊德、斯金纳、维果斯基、皮亚杰等著名心理学家关于心理发展的经典理论。
-
●2.2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介绍遗传、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主观能动性等因素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介绍关键期的含义以及关键期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
●2.3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介绍童年期和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其规律。
-
第三章认知理论
认识过程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之一。它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在整个认识过程中,总是离不开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的参与和相伴,那就是注意,否则我们无法达到认识的目的。注意是人在清醒状态下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
-
●3.1注意
注意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注意具有对信息进行选择,维持心理活动的进行以及对心理进行调节和监督等功能。注意有不同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在心理活动中有不同的表现和作用。个体之间的注意可以从注意的范围、稳定性、分配、转移等方面分析。
-
●3.2感觉——认识世界,从这里开始
感觉是低级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颜色、声音、气味等。不同类型的感觉为我们提供来自外部和内部机体的不同信息。心理学通过测定不同感觉的绝对阈限以测量绝对感受性,通过测定差别阈限以测量差别感受性。人的多种感觉,都会因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发生适应,也会因刺激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对比、相互作用等现象。
-
●3.3知觉
在人的心理现象中,感觉和知觉是比较简单的心理现象,但感觉和知觉却是构成人的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基础。知觉是个体对感觉信息的综合解释,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等特点。教学活动中的感知觉规律应用,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
●3.4追寻过去的痕迹——记忆
记忆是心理学的最重要和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人类个体的记忆是一个对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根据不同的依据,记忆有几种重要的分类。人类的记忆由多个系统组成。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是人脑处理信息的三个重要系统。心理学家对长记忆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揭示了记忆过程各阶段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为人们提高记忆效率,改善记忆力提供科学依据和有用的方法与策略。
-
●3.5思维
思维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联系,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特征。人类个体的思维有不同的类型。影响问题顺利解决的因素很多。有问题情境、问题表征、思维定势、动机与情绪、个性特征等主客观因素。各种因素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认真研究这些因素及其作用的规律性,有利于推动思维活动顺利进行,促进问题的解决。
-
●3.6表象与想象
表象是当事物不在眼前时,在头脑中出现相关事物的形象。想象以组织起来的形象系统实现对客观现实的超前反映,表象是想象的原材料。想象主要有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两大类。有意想象又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
-
第四章行为的动力系统
人类行为动力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复杂系统,我们把一切引起、支配和维持个体行为的因素统称为行为动力。本章我们就分别讨论需要、动机、情绪与情感等因素的行为动力特性及其作用机制。
-
●4.1情绪与情感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情绪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
-
●4.2情绪的分类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情绪可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根据情绪的状态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
●4.3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
情绪的外部表现,也即表情,分为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言语表情。
-
●4.4情绪的中枢和外周神经机制
情绪是大脑中枢神经机制和外周神经机制共同协同作用的结果。
-
●4.5需要与动机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动机是激发并维持个体从事某种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需要可以转化为动机。
-
●4.6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一个等级结构,由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
●4.7动机理论
动机的理论主要包括本能理论、驱力理论、唤醒理论,以及期望价值理论、归因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
-
●4.8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学生个体内部促使他从事学习活动的驱动过程,其理论主要包括强化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和成败归因理论。
-
●4.9意志及其行为的动机冲突
意志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过程中的动机冲突有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及多重趋避冲突。
-
第五章能力
能力是个体心理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力指“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必备的心理条件”。本章将从能力的概念明晰、种类划分、理论分析、影响因素探究、发展趋势等方面对心理学关于能力的研究做出基础性的介绍,希望同学们能在讲解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对能力一章知识的学习,能够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对能力的研究,并尝试将所学应用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
●5.1能力的概述
本节将对能力的一般概念做出讲解。我们先要清楚地理解为什么“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必备的心理条件”,能力与活动的重要关联性。能力、智力和胜任力(即才能)这几种区别于物理学中的力的“力”,究竟是什么含义,之间是什么区别联系。
-
●5.2能力的种类
本节我们来学习从不同角度出发所做出的能力的类型划分。 根据个体从事的活动领域的不同,将能力划分为一般能力(General ability)和特殊能力(Specific ability);按照活动中创造性水平的大小,将能力划分为模仿能力(Imitative ability) 和创造能力(Creative ability);按能力所涉及的活动领域,把能力分为认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y)、操作能力(Operation ability)与社交能力(Social ability)。最后,根据能力与情绪之间的关联性的研究,对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作出介绍。
-
●5.3智力理论
本节给同学们讲解智力的结构理论。智力是由多种心理品质所构成的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我们在本讲中重点讲解两类取向的智力理论,第一类是心理测量取向的智力理论,包括二因素论、群因素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观;第二类是信息加工取向的智力理论,包括多元智能理论和智力三元理论。
-
●5.4智力测验
这一节我们要学习的是智力测验。智力测验是对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所作评价工作。两个常用的标准化的智力测验分别是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Stanford Binet intelligence scale)和维克斯勒智力量表(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我们重点要学习的是智力测验中智力评价方法的简要发展、智商的计算、两种智力测验的原理与二者之间的区别等内容。
-
●5.5创造力及其测量方法
这一节我们来学习创造力的心理学知识。创造力(Creativity)是指在特定环境下,个体产生新颖的、独特的和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是和智力或其他种类的能力不同的能力。本节主要学习的内容是创造力的特点和创造力的测量方法。大家可以根据所讲解内容思考创造力的培养问题。
-
●5.6能力发展的趋势与特征
这一节我们来学习力的发展趋势和能力发展中表现出来的特征。人的能力发展中,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智力在18-25岁间达到顶峰,成年是人生漫长的时期,也是能力发展最稳定的时期,能力发展中也存在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尤其是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异。
-
●5.7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最后一节,我们来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分析影响能力形成的诸多因素。遗传对能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把这种可能性变为能力发展的现实性。个体后天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一个人能力的发展方向、水平,以及发展速度。能力的发展除必须积极地投入到实践中去之外,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
第六章人格的理论
人格主要涉及了人们的心理差异现象,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埃里克森、奥尔波特、卡特尔、班杜拉对人格心理现象做了理论性和系统性的解释。气质是人格中最稳定的特征,具有天赋性。性格是人格中具有核心意义的特征,有好坏之分。
-
●6.1人格与人格的特征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具有独特性和共同性、整体性、稳定性、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特点。
-
●6.2气质
气质是人格中最稳定的特征,具有天赋性。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类型主要有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但气质研究则具有特殊的意义。
-
●6.3性格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较稳定态度与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在社会活动中,在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性格是人格中的核心内容,有好坏之分。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英国心理学家培因、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等对性格进行了不同的分类。
-
●6.4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结构有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特质人格理论家奥尔波特提出了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卡特尔发展了奥尔波特理论,认为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艾森克根据外倾性、神经质和精神质这三个因素,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
-
第七章品德心理
莎士比亚说过,“道德和才艺是远胜于富贵的资产。堕落的子孙可以把贵显的门第败坏,把巨富的财产荡毁,而道德和才艺却可以使一个凡人成为不朽的神明”。由此可以看出,品德对个人的发展意义重大。然而,一个人良好的品德不是自发形成的,它的形成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和掌握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将有利于我们在品德教育中提出恰当的教育措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
●7.1品德概述
品德是一个人的重要方面,本部分主要阐述了品德和道德的概念,并从从品德和道德的区别与联系两个方面对和品德相关的内容作了介绍。
-
●7.2品德的结构
品德是个体稳定人格的一部分,那么人的品德包含了哪些成分或组成要素呢?这就涉及到品德的结构。本节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分析了品德的结构。
-
●7.3皮亚杰的品德发展理论
本节介绍了皮亚杰的品德发展理论,该理论把品德发展按从先到后的顺序分为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和公正阶段,且这些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一个连续发展的统一体。
-
●7.4科尔伯格品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方法对品德发展作了系统研究,认为品德发展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每个水平都包含两个阶段。本节对上述内容作了介绍。
-
●7.5班杜拉品德发展理论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可以看成行为主义的品德发展理论。班杜拉通过大量的实验,提出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本节简要介绍了其观察学习实验和四个过程。
-
●7.6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
品德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遗传、环境(家庭、学习、社会)和个体自身等方面。
-
●7.7品德的形成
品德的学习过程更为复杂一些。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提出的态度改变的三阶段理论——依从、认同和内化,可以合理地解释品德的形成过程。
-
第八章学习心理
学习心理是心理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古今中外,不少思想家,教育家都特别重视对学习问题的研究。对学习心理进行研究,有助于人们更为准确的理解外在行为形成及改变的内在心理机制,理解认知结构及其特征,进而更为科学的利用各种学习规律来完善认识结构,改变或矫正行为和提高主动适应能力。 本章视频课件的内容主要涉及学习的本质与分类,不同心理学流派提出的学习理论,学习迁移和学习策略等。
-
●8.1学习的含义
学习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到底是什么呢?本节主要介绍了学习的本质,以及理解学习概念时应当注意的几个方面。
-
●8.2学习的分类
学习是一个涵盖面非常广泛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对其进行不同的理解和定义。本节主要对学习的概念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了分类介绍。
-
●8.3学习理论
学习到底是如何发生的?要了解学习发生的机理,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本部分主要讲述了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
●8.4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真实的课堂学习可以通过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进行解释。本节从学习观、教学观和学习方法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介绍。
-
●8.5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本节主要介绍了奥苏伯尔关于有意义学习的本质和条件,以及接受学习的含义及先行组织者技术。
-
●8.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本节从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四个方面,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了简要讲述。
-
●8.7学习迁移
学习不是孤立的现象,不同的学习之间有相互的作用和影响,这就涉及到学习迁移。本节内容主要从学习的含义和不同分类两个方面展开。
-
●8.8学习策略
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人们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采取多种不同的方法和策略,这些策略主要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等。
-
第九章教学设计
教师的核心工作是课堂教学,教学心理研究的是如何实现高效课堂的话题,教学设计是高效课堂教学工作的开端。本章将学习教学中教学目标如何制定、教学内容如何分析、教学环境如何布局、教学模式如何选用、教学评价如何规划的问题。
-
●9.1教学设计概述
教学设计是正式教学之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等与教学工作关系密切的各个方面的规划。有关这几个方面的教学设计方法,将是我们在接下来的内容中的学习要点。
-
●9.2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的设计,一般遵从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提出的认知、情感和运动技能三维教育目标分类学说。本节的学习我们要理解布鲁姆等提出的三维教育目标分类学说,要掌握如何进行三维度的教育目标表述。
-
●9.3教学内容怎么设计?
把教材的知识内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这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灵魂。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呢?第一点,从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和学习风格、学习需要进行分析、现有的(起点)能力和现有知识的分析进行学习对象分析;第二点,通过钻研教材灵活选择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内容的分析。
-
●9.4选用教学模式(或策略)
设计好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下一步就应当决定通过什么教学模式和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即选择教学模式。可供选择的教学模式比较多,本讲重点介绍三类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的直接教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的探究学习,以及个别化教学。
-
●9.5教学环境设置
“教学环境设计”的三个方面,即课堂空间设计、教学组织设计和教学媒体选用。首先,教师需要依据教室的大小、班额、桌椅的尺寸和形状、教师的方法和经验因素布置课堂空间等。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三种基本的教学组织方式,即全班、小组以及个别化教学。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需要和水平以及教学条件恰当的选择教学媒体。
-
●9.6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收尾工作。进行教学评价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选取适合教学前中后的评价方式,要注意评价工作准备、实施和结果处理三阶段的不同要求,还要根据实际之需选用标准化的、教师自编的和档案袋式的评价工具。
-
第十章教师心理
主要介绍教师承担的社会角色,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以及教师心理健康维护。
-
●10.1教师心理概述
介绍教师角色的含义以及教师角色的多样性,教师的期望和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
●10.2教师专业素质
介绍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学反思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育机智等专业素质和能力对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效果的价值和作用。
-
●10.3教师心理健康
介绍健康、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等概念的含义与特点。教师主要的心理问题——心理枯竭及其特征,教师如何对心理问题进行自我维护与调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