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1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4/29
开课平台智慧树
开课高校山东理工大学
开课教师王志民姜颖杨纪荣秦永洲宋力
学科专业历史学历史学类
开课时间2025/01/21 - 2025/07/20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家园中成员众多、星光璀璨。古代思想光彩耀眼,文学艺术绽放灿烂;科学技术诉说衷肠,伦理道德引人向善;战争奇谋出神入化,衣食住行令人温暖……。这就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的根源,她承接着我们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寄予着我们的期望与梦想。祖国要富强、民族要振兴,离不开我们的家园;事业要发达、家庭要幸福,更依赖于我们的家园。你听到家园的呼唤了吗?你闻到家园花朵的芳香了吗?来吧,家园欢迎你!你就是家园中的主人,你就是弘扬传承家园精神的重要成员!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通论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名师寄语
王志民
通论——开宗明义
姜颖
通论——发展历程
姜颖
通论——特点(上)
姜颖
通论——特点(下)
姜颖
成因——地理环境与影响
姜颖
成因——小农经济与影响
姜颖
成因——宗法制度与影响
姜颖
成因——专制制度与影响
姜颖
古代思想与人生智慧
古代思想三大辩题
姜颖
原始儒学
姜颖
宋明理学
姜颖
道家思想
姜颖
墨法阴阳思想
姜颖
古代宗教
姜颖
古代文学艺术与鉴赏
古代文学发展历程
姜颖
古代诗歌鉴赏
姜颖
古代书法艺术发展历程
姜颖
古代书法艺术鉴赏
姜颖
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历程(上)
宋力
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历程(下)
宋力
古代绘画艺术鉴赏
宋力
传统伦理道德与人性修养
传统伦理道德基本规范
姜颖
传统修养方法
姜颖
君子品格
秦永洲
古代社会生活与婚姻家庭
衣食住行
秦永洲
岁时节庆
秦永洲
孝亲风俗
秦永洲
古代婚姻家庭(上)
秦永洲
古代婚姻家庭(下)
秦永洲
传统社会交往观与社交礼仪
交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杨纪荣
传统社会交往对象的选择(上)
杨纪荣
传统社会交往对象的选择(下)
杨纪荣
传统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
杨纪荣
社会交往礼仪(上)
杨纪荣
社会交往礼仪(下)
杨纪荣
古代科技与创新
古代科技成就
姜颖
古代科技盛衰原因与启示
姜颖
古代军事与人生智谋
古代军事思想
姜颖
古代著名战争案例赏析
姜颖
古代军事智谋与启示
姜颖
传统文化评析与比较
传统文化评析
姜颖
中西文化观念比较
姜颖
齐鲁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
齐鲁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
姜颖
齐鲁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姜颖
齐鲁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姜颖
  • 第一章通论

    通论是相对于专题而言的,是凌驾于专题之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综合分析阐述的。本章主要是围绕文化、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传统文化特点、传统文化成因等方面进行阐述与分析,旨在帮助学习者系统全面、深入透彻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命脉,增强传统文化自觉与自信。

  • 1.1名师寄语

    大家、名家往往是我们前行的领路人。王志民院长从事齐鲁传统文化研究四十余年,对于齐鲁传统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而独道的见解,对于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重要的启迪与引领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素养、汲取人生智慧、塑造民族性格、探讨核心价值观的渊源、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都有重大的意义,具体怎样认识,请听名家为我们分解。

  • 1.2通论——开宗明义

    本节主要讲授文化的内涵、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从《易经》中出现的文化一词可见,我国自古就重视人文教化。中国传统文化是自远古至鸦片战争前,古代先民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以其时代性、民族性、传承性、创新性、地域性、共享性等特点,无时无刻不在浸润和影响着现代社会与人生。因此说,传统文化对于我国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国家文化安全、经济文化建设与人生发展而言,都存在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 1.3通论——发展历程

    本节以言简意赅的方式,从先秦、汉晋、唐宋、元明清等以个发展阶段,讲授了中国传统文化从萌芽奠基——发展——鼎盛与转折——冲突与交融、总结与转型的发展演变历程,分析了传统文化发展的规律。

  • 1.4通论——特点(上)

    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具有许多独到而优质的特点。本视频主要在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较,以及借用古今中外典型案例的基础上,阐释论证了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生命力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两方面的特点与启示。

  • 1.5通论——特点(下)

    本视频主要从世俗性强与伦理至上、中庸之道与天人合一两方面分析论述了中华文明的特点。与西方文明不同,中华文明基本秉承着世俗主义特点,并由此而并生了注重社会与人生的伦理主义价值观念。

  • 1.6成因——地理环境与影响

    成因是中华文明特点形成的原因,是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基石。古代自然环境是生产力发展的原始推动力,因此,中国古代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深远,它造就了悠久绵长、内涵丰富而又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但同时也存在相对封闭保守而影响文明发展的因素。

  • 1.7成因——小农经济与影响

    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经济大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既是经济的主体,也是专制主义政权的根基。小农经济带来勤劳务实、以民为本、恒久坚韧、和谐大同、天人合一等品格与理念,但同时也产生了重农抑商、男尊女卑等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因素。

  • 1.8成因——宗法制度与影响

    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长期存在并影响深远的一种政治体制,也是专制主义统治的根基之一。宗法制度一方面维系了社会的安定、团结与凝聚,产生了强烈的伦理主义与忠孝观念,但同时也产生了重情轻法、关系主义等不良影响。

  • 1.9成因——专制制度与影响

    中国封建专制主义政体具有存在时间长和影响深远的特点,一方面长期维系了国家的安定统一,产生了强烈的从政意识和经世的社会抱负,但同时也产生了权利主义、盲目顺从等不良影响。

  • 第二章古代思想与人生智慧

    思想涉及三观,古代思想学派众多、名家辈出,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人生智慧与治国方略,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行为。因此,古代思想是本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节点,列为专题第一章。中国古代思想博大精深,需要学习与研究者众多。本章主要从儒、道、墨、法、阴阳以及佛教和道教等思想流派与宗教窥见中国学术思想精髓之一班。

  • 2.1古代思想三大辩题

    中国古代思想活跃、争鸣迭出、重大辩题众多,在此主要讲授分析影响社会与人生深远的三大辩题——天人之辩、王霸之辩、义利之辩。三大辩题分别涉及天人关系与世界观、社会关系与价值观、人人关系与人生观问题,三大辩题是深入理解古代思想的基础,也是当代人生的重要参考。

  • 2.2原始儒学

    原始儒学是由孔子创立、孟荀发展的先秦儒学。原始儒学因确立仁、义、礼、智、信、内圣外王等思想、而成为儒家学说的根基,同时它也为后世提供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等精神内涵。

  • 2.3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是儒学经由原始儒学、董仲舒儒学之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包括客观唯心主义的程朱理学和主观唯心主义的陆王心学。它的最大特点是从探讨宇宙本原入手,将宇宙本原与社会伦理相结合,从而为封建社会后期确立了系统完备而又精致的思想体系。其中的陆王心学因将思想中心转向内心世界的探究,从而客观上推动了心性的觉醒,成为传统文化转型的萌芽。

  • 2.4道家思想

    道家以道为本的系统生成论、无为而治的自然观、潇洒豁达的人生观,不仅为社会治理与人生发展提供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路径,而且在形而上学、辩证法、人生价值等方面,丰富了学术思想,提供了人生智慧。

  • 2.5墨法阴阳思想

    墨、法、阴阳同样是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术派别。墨子站在下层百姓立场奔走呼号;法家以法术势思想而成为大一统中央集权建立的思想武器;阴阳家思想则以其五德终始说为秦朝政权提供了理论依据。墨家的实践观和科研精神成为我国早期科研的典范,阴阳五行思想成为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2.6古代宗教

    佛教与道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两种宗教。佛教对中国的人生观,文学中的词汇、小说题材、意境,艺术中的音乐、绘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道教作为土生土长的宗教,也从养生学、文学、建筑学等方面深刻地影响着传统文化。

  • 第三章古代文学艺术与鉴赏

    古代文学艺术是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具有内涵丰富、审美性强、文化特质明显等特点。本章以文学、绘画、软笔书法为案例,在简要介绍相关文化发展历程基础上,旨在培养学习者的审美情趣,使学习者掌握文学艺术鉴赏方法,提升审美技能和审美素养。

  • 3.1古代文学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学在不同时代闪现出不同的光芒,先秦至汉代的诗歌与散文、魏晋六朝的文人诗与小说、唐宋的诗歌小说与古文运动、元代的戏曲、明清的小说与戏剧,都在中国文学史上闪耀着熠熠的光辉。广泛地阅读与欣赏,不仅会提高文学素养,而且会提升审美情趣。

  • 3.2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主要指评价与赏析,文学艺术鉴赏主要在于评判优劣、欣赏技艺、获得审美享受。本节以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诗歌为例,谈文学鉴赏的步骤与技巧。文学鉴赏主要分认识作品、把握技巧、联想想象、了解背景等四个步骤;诗歌创作技巧主要体现在凝炼、抒情、文采、韵律、境界等方面。

  • 3.3古代书法艺术发展历程

    古代先民借助纸、墨、笔、砚等书写工具,创造了既具实用性又有审美与修身价值的书法艺术。因为书写材料与需求的不同,书体先后经历了篆、隶、草、楷、行等演变历程。时至汉代,各大书体基本形成;魏晋时期,书法艺术走向自觉;唐代达到成熟。峰峦迭出、绰约多姿的书家、书法作品给我们带来无尽的精神财富和艺术享受。

  • 3.4古代书法艺术鉴赏

    书法鉴赏同诗歌鉴赏一样,通过认识作品、把握技巧、联想想象、挖掘背景几个步骤,追求艺术审美享受。但因书法艺术的特殊性,要求欣赏者本身最好具有一定的书写感受,并且了解各大书体的特点,以及笔法、结体、章法、墨法、笔意等书法构成要素,还要掌握从整体到局部,最后回到整体,遗貌取神的独特欣赏程序。

  • 3.5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历程(上)

    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国粹”之一,具有体裁多样、名家辈出、名作迭起等特点。史前岩画、彩陶纹绘包括象形文字都可以看作早期绘画的雏形;战国时期的帛画开创了我国最早的独立完整的主题性绘画;秦汉画像石、画像砖和墓室帛画发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壁画和卷轴人物画使绘画艺术进入自觉阶段;唐宋时期,绘画艺术进入繁荣阶段,人物、山水、花鸟分科发展并走向繁荣鼎盛,文人画兴起,工笔重彩形态逐步向水墨写意形态自然过渡。

  • 3.6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历程(下)

    元明文人士大夫绘画统治整个画坛,不求形似求神似的文人山水花鸟成为绘画的主流,画家众多,流派纷呈,其中明代徐渭成为大写意花鸟画的巅峰巨匠。时至清代,摹古派与革新派并行,摹古派代表画家“四王”一味师古仿古 ,导致语言程式化和画面缺少生气;而革新派的“四僧”“扬州八怪”等则革新求变,彰显个性,突破成法,画面富有新意。晚清以任伯年、吴昌硕为代表的“海上画派”则开辟了题材广泛、设色明艳、以书入画、雅俗共赏的新路径。

  • 3.7古代绘画艺术鉴赏

    鉴赏中国古代绘画,一是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特征,比如,以线造型为主的手法特征、以笔墨为中心的语言特征、以意象化为主的造型特征和营造诗情画意的表现特征;二是把握由外而内、由感性到理性的欣赏程序,首先是关注画作的形象与形式,其次是探究画作的内容与内蕴,再次是运用联想与想象,并且注重挖掘画作精神层面和审美层面的深层表达。

  • 第四章传统伦理道德与人性修养

    “不学礼,无以立”“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修身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伦理道德就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为我们总结了诸多的伦理道德规范,并且提出了具体的修养方法,需要我们在认真感情、深刻认识基础上,内化于心、外显于行,最终达到成就君子品格的目的。

  • 4.1传统伦理道德基本规范

    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为我们总结了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等基本的道德规范,可谓十德。十德从“仁”开始,至“和”结束,这说明,“仁”是为人的根本,“和”是社会与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十德中每一规范各有内涵,需要我们认真感悟、深刻认识,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 4.2传统修养方法

    古人非常重视伦理道德修养,并为我们提供了种种修养理论与案例,比如为仁由己、推己及人、存心养性、正心诚意、自省慎独、知耻改过、寡欲节制、好学慎思等,值得我们认真体会,积极践行。

  • 4.3君子品格

    君子品格自古以来成为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君子与小人愿意是指贵族与庶人;自孔子开始赋予君子以道德化内涵,君子与小人成为有德者与无德者的标志性符号;孟子将君子又细分为不同层次。孔孟对于君子的属性给予了不同的界定,但大家共同认可君子的品格特征。

  • 第五章古代社会生活与婚姻家庭

    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不仅创造了衣食住行等丰富的生活资料,而且产生了岁时节庆等精神财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孝亲风俗和婚姻家庭理念。研究学习这些内容,有利于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更有利于批判性地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为当代社会生活服务。

  • 5.1衣食住行

    古代先民创造了丰富的衣食住行文化,比如服饰面料、款式、色彩、等级差异等的演变,色、香、味各异的地方美食,不同时代与区域的居住环境、居住条件与出行工具,这些内容主要在课本中,需要大家依据教材或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本视频主要讲授了古代饮食中分食到伙食的演变,以及早期的席地跪坐和几到桌的演变,以及其中体现出的文化内涵。

  • 5.2岁时节庆

    在古代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人们创造了丰富的岁时与节庆文化,反映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本视频主要探讨了传统节日中的文化意蕴,比如,农业文化的印记,阖家团圆的旋律,“重今生,轻来世”的人生价值观,征服自然的顽强信念等。

  • 5.3孝亲风俗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在传统社会中,孝道是家庭伦理的核心、社会道德的基础,是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必备的道德素质。本节主要从孝的方式、孝的心理感受、孝的本质、孝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了古代孝道的基本特征。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深化对孝道的认识,并且批判性地传承、弘扬孝道文化。

  • 5.4古代婚姻家庭(上)

    有关古代婚丧嫁娶程序与礼仪,大家可以依据教材资料进行学习。本视频主要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婚姻的基本特征,比如生育型、社会与家族型、道德礼仪型、等级型、终身型等,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古代与当代婚姻的差异,而且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婚姻文化的本质,并树立正确的婚姻价值观念。

  • 5.5古代婚姻家庭(下)

    有关古代婚丧嫁娶程序与礼仪,大家可以依据教材资料进行学习。本视频主要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婚姻的基本特征,比如生育型、社会与家族型、道德礼仪型、等级型、终身型等,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古代与当代婚姻的差异,而且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婚姻文化的本质,并树立正确的婚姻价值观念。

  • 第六章传统社会交往观与社交礼仪

    孔子有言:“不学礼,无以立。”中国人的生活是在人伦关系中展开的,因而,社会交往自古至今备受重视。本章内容涵盖了社会交往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社会交往中的择友原则、社会交往的道德规范准则、以及古今社会交往礼仪的演变和内容。传统社会交往观是古代先哲和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今天社交的重要参考原则。

  • 6.1交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交友作为“五伦”之一,是传统社会中个人重要的人际关系,它对个人成长的作用体现在完善个人思想品行、增加学问和提升学业、助力事业成功、危难时同甘共苦,以及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认同和情感的慰藉等方面。

  • 6.2传统社会交往对象的选择(上)

    择友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所交之友是益友还是损友,对人影响巨大,因而传统社会强调择友有道。“同志为友”是选择建立在志同道合基础上的朋友,道义相规原则强调应结交勇于指出对方过错、以道义相规勉、促进自己德性完善的朋友。

  • 6.3传统社会交往对象的选择(下)

    甘苦与共是择友的重要原则,朋友可以分担对方的痛苦、解脱对方的忧患,成为患难之中的坚定伙伴、坚强的精神支柱和物质后盾。重义轻利是说交友应该超越功利层面,大义存于心,轻视物质利益。

  • 6.4传统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

    传统社会交往的基本道德规范主要有诚信、仁爱、谦敬、宽恕和义忠等。在交往中要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要关爱善待他人,尊重朋友的人格意志和尊严;要待人谦逊敬让,满怀真诚;要有宽广胸怀和宽厚态度,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要心中有义勇于担当,对朋友竭尽心意,成人之美。

  • 6.5社会交往礼仪(上)

    社交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从仪表举止规范到见面礼仪和称呼礼仪都可以看到社交礼仪的古今演化,掌握必要的礼仪规范,才能在社交交往中游刃有余,并助力事业发展。

  • 6.6社会交往礼仪(下)

    在社交场合中,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介绍礼仪、直面沟通礼仪、拜访迎送礼仪和馈赠礼仪都表现出具体明确的方式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禁忌。合理地发挥和运用社交礼仪,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人际关系效果。

  • 第七章古代科技与创新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斐然,许多科技成就在世界舞台上星光璀璨,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中国古代科技既存在前期成就卓著后期明显衰退的现象,也存在技术重于科学的问题。研究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研究科技盛衰原因,可以为当代科技的发展和注重科学创新提供有益的启示。

  • 7.1古代科技成就

    中国古代作为农业大国,科技主要围绕农业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展开,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变革,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天文学、数学、水利、蚕桑丝织技术,以及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学、中医学等方面。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四大发明的出现与传播,将中国古代科技创新推向了顶点,并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 7.2古代科技盛衰原因与启示

    中国古代科技存在前期繁盛、后期衰退的现象,究其原因,繁盛在于古代先民的辛苦劳动与实践观察,以及政府以农为本的发展措施、科举制中有利于科技发展的学科设置。衰退与农业经济的封闭保守、政府的文化专制,以及思维方式中注重直觉体验而缺乏逻辑实证等有很大关系。古代科技的盛衰启示我们,改革开放以及直觉体验与逻辑实证结合基础上的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之路。

  • 第八章古代军事与人生智谋

    世界古代军事看中国,此话的主要含义在于,中国古代为世界留下了丰富的军事典籍与宝贵的军事思想,比如《孙子兵法》《太公六六韬》《司马兵法》《武经总要》《武备志》等。中国古代许多著名的战争案例都蕴含着丰富的军事智谋,这些智谋为我们的人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 8.1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出现了众多的军事典籍和著名的军事家,比如《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李靖兵法》《武经总要》《武备志》《三十六计》等,其中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无论对军事还对是其他行业和领域来说,影响最大的当数《孙子兵法》。本视频主要从战争的重要性、战急胜利的五大条件、战争胜利的本质以及最高境界,以及众多的战略战术等方面,分析了《孙子兵法》主要内容,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 8.2古代著名战争案例赏析

    中国古代有众多著名的战争案例,每一案例中都蕴含着高超的智谋。本视频以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巨鹿之战、井陉之战、淝水之战、雍丘之战、郾城之战等为案例,逐一分析了其中的军事智谋。这些智谋不仅给人以出神入化之感,而且会为当代人生提供诸多启示。

  • 8.3古代军事智谋与启示

    如何为人处事、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助力事业成功、如何进行人际交往,等等,这都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紧要问题。本视频采用军事理论与战争案例相结合、军事智谋与现代人生相结合的方法,为当代大学生处理好生活、学习与工作之间的关系,以及获得未来事业的发展和生活的幸福,提供了许多启示。

  • 第九章传统文化评析与比较

    评析传统文化是通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必经环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总结与升华。比较在此主要是拓展世界眼光,按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理论,主要是自觉地将中国传统文化放在世界文化之林进行比较,以确立本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中西文化之间因为地理环境、经济和政治等因素的差异,因此,在自然观、价值观、世界观、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极大差异。评析与中西文化观念比较,都有利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

  • 9.1传统文化评析

    评析是指评价分析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评析需要掌握两种方法,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分析法,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法。也就是说,要客观公正、全面历史地分析评价传统文化,既不能故意夸大也不能随意贬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学术思想和人文精神、文学艺术成果、科学技术、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成就,大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宗法制下产生的关系主义、专制主义政体下产生的官僚主义,以及三纲、三从四德、男尊女卑,不合事宜的婚姻原则、封建迷信等,都可谓传统文化的糟粕或负面因素。评析传统文化,有利于我们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

  • 9.2中西文化观念比较

    地理环境、经济与政治是影响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大河文明,产生了以农耕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和相应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在这种国情下,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世俗主义世界观、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和直觉体验为主的思维方式。西方文明自古希腊开始,便走上了海洋经济、工商业和市场经济以及相应的民主式政治体制,于是形成了天人对立的自然观,宗教主义世界观,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以及逻辑实证为主的思维方式。这些观念与方式的差异,导致中西方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因此说,中西文化与道路差异,是历史的选择,是各自国情差异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 第十章齐鲁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

    齐鲁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在此作为案例,以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对区域文化的了解。一方面,由于周代齐鲁两大封国的差异,齐鲁文化之间存在不小的差异;另一方面,齐鲁传统文化因互相补充与融合而内涵丰富、成就斐然,不仅对中华文明做出重大贡献,而且为当代社会与人生的发展,提供了众多的精神启示。

  • 10.1齐鲁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

    齐鲁传统文化,狭义上是指周代齐、鲁两大封国的文化,广义上是指齐、鲁两国所在的东夷文化、齐鲁两大封国的文化、秦汉时期齐鲁两地的文化。齐鲁两大封国,由于文化渊源、地理环境、经济类型、治国理念与效果、思想观念与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而表现出极大的差异。尽管如此,两国在秦汉统一政权之下,又走向了互补与融合的发展道路,共同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 10.2齐鲁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齐鲁两国虽然存在众多差异,但是,通过联姻、文化交流等方式,共同创造了丰富的财富,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比如,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大量的思想、军事、农学、科技等方面典籍,出现了众多的学术流派和著名的思想家,为中国教育事业提供了理论、方法与案例,还为秦汉的大一统做出了贡献。总之,齐鲁两国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

  • 10.3齐鲁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齐鲁传统文化为当代社会与人生的发展,提供了众多的精神启示,这主要体现在坚守传统、继往开来的传承精神,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崇德隆礼、尚仁爱民的人本精神,海纳百川、多元并蓄的兼容精神,维护统一、勇于担当的责任精神等方面,这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当代社会与人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启迪与浸润作用。

  • 开始学习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通论

    1.1 名师寄语

    1.2 通论——开宗明义

    1.3 通论——发展历程

    1.4 通论——特点(上)

    1.5 通论——特点(下)

    1.6 成因——地理环境与影响

    1.7 成因——小农经济与影响

    1.8 成因——宗法制度与影响

    1.9 成因——专制制度与影响

    视频数9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古代思想与人生智慧

    2.1 古代思想三大辩题

    2.2 原始儒学

    2.3 宋明理学

    2.4 道家思想

    2.5 墨法阴阳思想

    2.6 古代宗教

    视频数6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古代文学艺术与鉴赏

    3.1 古代文学发展历程

    3.2 古代诗歌鉴赏

    3.3 古代书法艺术发展历程

    3.4 古代书法艺术鉴赏

    3.5 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历程(上)

    3.6 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历程(下)

    3.7 古代绘画艺术鉴赏

    视频数7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传统伦理道德与人性修养

    4.1 传统伦理道德基本规范

    4.2 传统修养方法

    4.3 君子品格

    视频数3
  • 第五章  作业测试
    第五章 古代社会生活与婚姻家庭

    5.1 衣食住行

    5.2 岁时节庆

    5.3 孝亲风俗

    5.4 古代婚姻家庭(上)

    5.5 古代婚姻家庭(下)

    视频数5
  • 第六章  作业测试
    第六章 传统社会交往观与社交礼仪

    6.1 交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6.2 传统社会交往对象的选择(上)

    6.3 传统社会交往对象的选择(下)

    6.4 传统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

    6.5 社会交往礼仪(上)

    6.6 社会交往礼仪(下)

    视频数6
  • 第七章  作业测试
    第七章 古代科技与创新

    7.1 古代科技成就

    7.2 古代科技盛衰原因与启示

    视频数2
  • 第八章  作业测试
    第八章 古代军事与人生智谋

    8.1 古代军事思想

    8.2 古代著名战争案例赏析

    8.3 古代军事智谋与启示

    视频数3
  • 第九章  作业测试
    第九章 传统文化评析与比较

    9.1 传统文化评析

    9.2 中西文化观念比较

    视频数2
  • 第十章  作业测试
    第十章 齐鲁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

    10.1 齐鲁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

    10.2 齐鲁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10.3 齐鲁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视频数3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