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绪论
急诊医学是研究和处理急性危重病症和急性创伤的基本理论、诊断、治疗技术以及组织管理体系的一门科学,它包括急救医学、灾难医学、危重医学、急诊医疗体系的组织和管理等。一般认为,急诊不同于急救,急救从属于急诊。急救是急诊的一种重要临床救治手段,是急诊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为抢救生命、改善病情和预防并发症所采取的紧急救治措施,其内容主要包括:心肺脑复苏等急救技术,创伤、急性中毒和各种急症的初步处理、安全转运和急救组织管理等。
-
●1.1急救医学概述
院前急救也称初步急救,包括现场急救和途中急救。现场急救包括在社区、农村、家庭、机关、学校、建设工地和交通事故发生地等处的急救处理。现场的最初目击者首先给患者进行必要的初步急救,如徒手心肺复苏,清除呼吸道异物等,并通过急救电话向急救中心(站)呼救,然后在进行不间断现场急救的同时等待急救医护人员到达。对伤病员的初步急救,在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前,往往需要依靠具有初级现场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公民来完成。
-
第二章常用的急救技术
伴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提高生存质量的关注,学习并掌握常用的急救护理知识成为现代社会的必备技能。面对近年来自然灾害的肆虐,工业交通事故的频发,电击、溺水、中毒病例的日益增多,“让救护知识走进千家万户”的声音正从医务界发出,并响彻全社会。学习有关现场急救、家庭急救护理方面的知识,就有可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和减少伤残。本章我们主要学习常用的急救技术。
-
●2.1外伤急救基本技术概述
外伤急救的基本技术主要有以下五项: 1、通气,在出现气道梗阻时的急救手法; 2、止血,常用的止血方法有加压包扎止血法、指压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等; 3、包扎,可以保护创面,减少感染; 4、固定,如果怀疑有骨折,紧急情况下可以就地取材,用树枝、竹片、厚纸板等对骨折的部位进行简单的固定; 5、搬运,对外伤患者进行简单的处理后,要及时的送往医院,具体搬运方式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如脊柱骨折的患者,应多人平托,避免不当的搬运加重损伤。
-
●2.2心肺复苏术
心肺复苏术(cardiac 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指早期识别呼吸和心搏骤停并启动应急反应系统,以人工呼吸替代病人的自主呼吸,以心脏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的自主搏动。心肺复苏包括基本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和复苏后治疗,最终实现拯救生命的目的。心肺复苏术是最有用的现场急救技术,其适用对象不仅仅是医务人员,而是全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均应掌握的技术。本节重点介绍成人基础生命支持。
-
●2.3AED的使用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一种便携式、易于操作,稍加培训即能熟练使用,专为现场急救设计的急救设备,从某种意义上讲,AED又不仅是种急救设备,更是一种急救新观念,一种由现场目击者最早进行有效急救的观念。它别于传统除颤器可以经内置电脑分析和确定发病者是否需要予以电除颤。除颤过程中,AED的语音提示和屏幕动画操作提示使操作更为简便易行。自动体外除颤器对多数人来说,只需几小时的培训便能操作。美国心脏病协会(AHA)认为,学用AED比学心肺复苏(CPR)更为简单。
-
●2.4常用急救监测指标
急危重症患者不同于普通门诊患者,来诊时往往存在危及生命的情况,常常生命体征不稳定,机体或脏器功能处于不完全代偿或失代偿状态。因此,需要在短时间内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或监测,以快速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了解需要紧急干预的情况,使治疗更加精确,更具目标性和针对性。常用急救监测包括循环功能监测、呼吸功能监测、脑功能监测、心电监测、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和动脉血气监测、体温监测、容量监测及血液常规生化监测等。
-
第三章常见损伤的急救
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各种意外和损伤总是时有发生。小到体育运动和日常生活中的小损伤,大到交通事故中的严重损伤,均需要在现场进行急救处置,才能为伤者赢得救治时间,促进损伤的恢复。本章我们主要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损伤,在现场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急救。
-
●3.1损伤概论
损伤是指各种致伤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机体病理生理变化、组织器官结构破坏和功能障碍。损伤包括创伤、烧伤、冻伤、咬伤等,临床上十分常见,在急诊和外科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一般损伤的分类可按致伤因素、损伤部位、有无伤口、损伤程度等进行。
-
●3.2交通事故伤
交通事故伤广义上包括道路,铁路、空中和水上交通所发生的意外伤,但因为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远高于其他,因此狭义上的交通事故伤只限于道路交通伤,是指在道路上驾驶车辆、行走、乘车或因施工、堆物占路所发生的车辆碰撞、碾压、着火、翻车等所造成的人畜伤亡及车物损坏。交通事故伤的现场急救,主要是指事故现场对受伤人员采取的紧急医疗措施。主要目的是尽力挽救受伤人员的生命,防止伤情进一步恶化,减少伤员的痛苦和并发症的发生,做好伤员的妥善处理和转送,为医院治疗打下良好基础。
-
●3.3猫狗咬伤
猫、狗是人类最多饲养的宠物,我国目前广大城乡社区猫、狗咬伤人事件多发。 咬伤对组织有切割、撕扯作用,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挫裂伤。猫、狗口腔中有大量细菌可进入伤口,且常有衣服碎片、泥土等异物被带入伤口,造成伤口感染。最大的危险在于可将猫、狗自身的传染病特别是狂犬病等,传播至人。狂犬病毒对神经组织有强大的亲和力,主要通过神经逆行,向心性向中枢传播,一般不入血。目前狂犬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死亡率极高。
-
●3.4蛇咬伤
蛇分无毒蛇和毒蛇,被蛇咬伤后,先判断咬人的是否毒蛇。毒蛇咬伤后,蛇毒经毒牙排入人体。蛇毒是多肽的复杂混合物,其中一些多肽毒性很强,有特定化学和生理受体部位。同时,蛇毒中有磷脂酶A、透明质酸酶、腺苷三磷酸酯酶、5-核苷酸酶、二磷酸吡啶核苷酸酶等,可促进毒液的毒性作用。另外,人体中毒后会释放出组胺、血清素等物质,使蛇毒毒性作用更加复杂。
-
●3.5电击伤
电击伤俗称触电,是由于一定量的电流或电能量(静电)通过人体引起组织损伤或功能障碍,重者发生心跳骤停和呼吸停止。高电压还可引起电热灼伤。闪电损伤(雷电)属于高电压损伤范畴。据统计,我国农村每年因电击死亡约5000人。缺乏安全用电知识,安装和维修电器、电线不按规程操作,电线上挂吊衣物;暴风雨、大风雪、火灾、地震,电线折断落到人体;雷雨时大树下躲雨或用铁柄伞而被闪电击中,生活中触电的风险无处不在。
-
●3.6中暑
中暑是在暑热季节、高温和(或)高湿环境下,发生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3级。重症中暑依其发病机制和表现不同,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日)射病。几种类型中暑可先后或同时发生于同一患者。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它是一种致命性疾病,病死率较高。
-
●3.7溺水
人淹没于水中,由于水或水中的污泥等堵塞呼吸道或反射性引起喉痉挛发生窒息和缺氧,并处于临床死亡状态称为溺水(淹溺)。出水后患者暂时性窒息,但有大动脉搏动者称为近乎淹溺。溺水后,水大量吸收入血可引起血浆渗透压改变、电解质紊乱等,若急救不及时,可造成呼吸、心跳停止,最终死亡。淹溺是导致青少年和儿童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
-
第四章常见中毒的急救
当外界某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组织发生反应,引起人体发生暂时或持久性损害的过程称为中毒。在工农业生产中,毒物主要以烟雾、粉尘、气体等形态由呼吸道吸入,生活性中毒常常经口摄入,由胃肠道吸收,少数脂溶性毒物可通过皮肤黏膜侵入。绝大多数毒物被吸收入血后分布于全身,经过肝脏的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作用进行代谢,由肾脏排出。有些毒物经消化道排出,还有些以原形经呼吸道排出,少数可经皮肤或随乳汁排出等。毒物作用的影响因素,包括毒物的毒性大小、剂量、性状、进入人体的途径与速度以及个体的易感性。
-
●4.1中毒概论
急性中毒是指短时间内剧毒物或大量毒物进入人体,迅速引起中毒症状甚至危及生命的情况。凡能进入人体,在体内产生化学或物理作用,损害组织和器官,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的物质称为毒物。毒物根据来源和种类可分为:工业性毒物、药物、农药、有毒动植物等。按毒理作用可分为:局部刺激、腐蚀作用;缺氧;麻醉作用;影响酶的活力;干扰细胞或细胞器的生理功能;对受体的作用。毒物可经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或直接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
-
●4.2农药中毒
急性有机磷杀虫药中毒(organophosphorous insecticides poisoning)在我国是急诊常见的危重症。有机磷杀虫药常用剂型有乳剂,油剂和粉剂等,色泽由淡黄至棕色,有蒜味。有机磷杀虫药能抑制多种酶,但对人畜的毒性主要在于抑制胆碱酯酶,与乙酰胆碱酯酶酯解部位结合,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后者化学性质稳定,无分解乙酰胆碱能力,从而造成体内乙酰胆碱蓄积,胆碱能神经受到持续冲动,导致先兴奋后衰竭的一系列毒蕈碱样、烟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可因昏迷和呼吸衰竭而死亡。
-
●4.3酒精中毒
酒精中毒最常见原因短时间过量饮酒或酒类饮料,另外长时间停留在酒精蒸汽环境中、用酒精治疗不当。酒精是为脂溶性物质,能通过血脑屏障,小剂量可解除γ-氨基丁酸(GABA)对脑的抑制,产生兴奋效应,随着乙醇剂量增加,可抑制皮层下中枢和小脑、继之抑制网状结构和延髓中枢,出现昏睡、昏迷及呼吸和循环衰竭。另外干扰体内代谢过程,使乳酸增多、酮体蓄积,进而引起代谢性酸中毒;还可使糖异生受阻,引起低血糖症。
-
●4.4一氧化碳中毒
在生产和生活中,凡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均可产生一氧化碳(CO)气体。生产过程中防护不周或通风不良可发生急性CO中毒,家庭用煤炉产生的CO泄漏,则是生活性中毒最常见的原因。CO经呼吸道吸入后,立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CO与血红蛋白亲和力较O2大200-300倍,HbCO解离速度又仅为氧合血红蛋白1/3600。HbCO不仅不能携带氧,而且还影响HbO2的解离,阻碍氧的释放和传递,导致低氧血症,引起组织缺氧。
-
●4.5镇静催眠药中毒
急性镇静催眠药物中毒系一次性或短时间内服用大剂量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药物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为主要症状的急性疾病,可严重影响机体生理功能,导致病人死亡。镇静催眠药物均具有脂溶性,容易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
●4.6毒蕈中毒
毒蕈即毒蘑菇,毒蕈种类繁多,世界上约有毒蕈200余种,我国已发现有190多种,食用后能致死的达30多种。毒蕈中毒多发生于温热多雨的夏秋季节。
-
●4.7毒鼠强中毒
灭鼠药广泛用于农村和城市,其中毒离不开接触史,原因基本可分为两种:一种为生活性自服(自杀);一种为生产性中毒,即在投放鼠药的过程中及投放后发生的中毒,途径可通过误服、误吸、误用及皮肤接触。毒鼠强又名没鼠命,化学名为四次(亚)甲基二砜四胺,属于神经性灭鼠剂。毒鼠强对人的致死量为一次性口服5~12mg(0.1~0.2mg/kg),对中枢系统有强烈的兴奋性,中毒后出现剧烈惊厥。
-
第五章常见急症的急救
现代社会,人群聚集生活在社区环境中。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因为一些原因,会导致在社区范围内出现急症情况,本章主要对社区急症的高危人群做一简单描述,并对常见的急症如何做出及时有效的护理及其处理原则,进行介绍。
-
●5.1发热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或体温中枢功能障碍时,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发热主要分为以下两种:1.感染性发热(infective fever):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2. 非感染性发热:血液病、结缔组织病、变态反应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外伤手术等均可引起发热。
-
●5.2呕吐与腹泻
呕吐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症状。通过呕吐可将有害物排出,但是持久而严重的呕吐则会引起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后果。引起呕吐的病因很多,除了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外,也可以见于循环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等。 腹泻是指排便频率增加,数量增加,或带有黏液、脓血及未消化食物,这是由于肠粘膜吸收障碍与炎性分泌物增加,肠蠕动过速所导致。急诊中最常见的病因是感染,细菌、病毒、原虫、寄生虫等都可以引起。其他原因还包括中毒、内分泌疾病、变态反应性肠病、药物的副作用等。
-
●5.3疼痛
疼痛(pain)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脑对急性或慢性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伤害性传入神经冲动进行抽象和概括后所形成的不愉快感觉,常伴有复杂的自主神经活动、运动反射、心理和情绪反应,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疼痛的病因众多,形成的机制复杂,其剧烈程度常常与病情严重程度不一致,有时起源于无关重要的局部轻微损害,有时则由潜在致命性疾病所引起,其诊治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疼痛的病理生理过程,早期识别致痛的危重疾病,并及时给予正确处理。
-
●5.4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dyspnea)是指患者主观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呼吸运动用力,严重时可出现张口呼吸、鼻翼扇动、端坐呼吸甚至发绀、呼吸辅助肌参与呼吸运动、并且可有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改变。 病人所叙述的“气短”、“憋气”、“喘憋”、“胸闷”是对呼吸困难及呼吸窘迫的不同程度描述。
-
●5.5呕血与便血
呕血与便血是消化道出血的主要表现,一般以Treitz韧带为界划分为上、下消化道出血。呕血是指消化道出血经口腔呕出,便血是指消化道出血从肛门排出,出血呈鲜红、暗红、柏油样,或粪便带血。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大多数是由上消化道及其邻近器官或组织病变所致,包括食管、胃和十二指肠、胆管、胰腺等疾病引起的急性出血。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常以恶性肿瘤、肠息肉、炎症性肠病等最为多见,其次是痔、肛裂、肠血管畸形、缺血性肠炎、肠憩室等。全身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尿毒症、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也可导致消化道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