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1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8/01
开课平台智慧树
开课高校西南大学
开课教师彭泽平谢长法冉春张正江吴渊
学科专业教育学教育学类
开课时间2025/07/21 - 2026/01/20
课程周期27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中国教育历史源远流长,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数千年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不仅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对中国历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让中华文化得以代代传承,让中华文明数千年不曾中断,而且积累了丰富、宝贵的教育经验与智慧,形成了诸多优良的传统。本门课程由来自西南大学的教师团队倾情讲述,带领我们全面了解中华教育历史的璀璨,领略中华教育文明的斐然业绩和历史智慧,为我们奉献一场精神上的饕餮盛宴,给有志成为教育智者的你打开一扇远望的窗户,承接和投放历史洞见之光。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绪论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课程性质与研究对象
彭泽平
课程功能、价值与学习方法
彭泽平
先秦时期教育——中国传统教育缘起与奠基
中国教育缘起
原始社会教育内容
彭泽平
原始社会教育特点
彭泽平
六艺教育与诸子私学与稷下学宫
六艺教育
彭泽平
诸子私学
彭泽平
稷下学宫
彭泽平
先秦时期教育思想
孔子教育思想(上)
彭泽平
孔子教育思想(下)
彭泽平
孟子教育思想(上)
彭泽平
孟子教育思想(下)
彭泽平
荀子教育思想(上)
彭泽平
荀子教育思想(下)
彭泽平
《学记》教育思想(上)
彭泽平
《学记》教育思想(下)
彭泽平
汉唐时期的教育——中国传统教育的建立与拓展
文教政策与选士制度
文教政策演变
吴渊
察举取士
吴渊
九品中正制
吴渊
科举制度
吴渊
学校制度确立
官学
吴渊
私学
吴渊
汉唐时期教育思想
董仲舒教育思想(上)
张正江
董仲舒教育思想(下)
张正江
王充教育思想
张正江
颜之推教育思想(上)
张正江
颜之推教育思想(下)
张正江
韩愈教育思想
张正江
宋元明清时期教育——中国传统教育的完善与式微
官学制度的发展
官学制度的改革
吴渊
官学体系的完备
吴渊
科举制度
吴渊
书院制度
吴渊
宋元明清时期教育思想
朱熹教育思想(上)
张正江
朱熹教育思想(下)
张正江
王守仁教育思想(上)
张正江
王守仁教育思想(下)
张正江
颜元教育思想
张正江
黄宗羲教育思想
张正江
清末民国时期教育——中国近代教育的萌生与探索
近代教育萌生
洋务教育
吴渊
维新教育
吴渊
教会教育
吴渊
近代学制改革
癸卯学制
吴渊
壬子癸丑学制
吴渊
壬戌学制
吴渊
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特点与经验
冉春
清末民国时期教育思想
康有为教育思想
冉春
梁启超教育思想
冉春
严复教育思想
冉春
蔡元培教育思想(上)
冉春
蔡元培教育思想(下)
冉春
陶行知教育思想(上)
冉春
陶行知教育思想(下)
冉春
陈鹤琴教育思想
冉春
晏阳初教育思想
冉春
黄炎培教育思想
冉春
梁漱溟教育思想
冉春
  • 第一章绪论

    要想学好一门课程,必须事先对这门课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本章主要是对《中国教育史》课程的课程性质、研究对象、课程功能与价值、学习方法进行介绍与说明,以便于让同学们建立起对本门课程的基本认知,为学好本门课程奠定基础。

  • 1.1课程性质与研究对象

    ]《中国教育史》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该门课程具有什么样的独特性质?明晰了这两个基本问题,方能准确地理解该门课程与教育学类专业其他课程的差异和区别,进而把握《中国教育史》课程的独特个性。本小节对《中国教育史》课程的性质与研究对象进行介绍,为同学们建立起对本门课程的基本认识提供铺垫。

  • 1.2课程功能、价值与学习方法

    《中国教育史》课程的学习有何功能和价值?如何才能学好本门课程?准确把握这两个基本问题是学好《中国教育史》课程的核心前提和关键。本小节对《中国教育史》课程的功能、价值以及学习方法进行了介绍,从而为大家正式开展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 第二章先秦时期教育——中国传统教育缘起与奠基

    中国传统教育起源于先秦时期。先秦时期不仅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奠基时期,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快速发展时期,对后世文化教育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影响。本章将从中国教育缘起、六艺教育、诸子私学、稷下学宫、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几个专题向大家呈现先秦教育的基本概貌。

  • 2.1中国教育缘起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的存在,就有了人类最初的教育。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活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在遥远的原始社会,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原始先民为了生活下去,不得不共同生活,在生活中将生产、生活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这便是人类社会最初的教育活动。在本小节中,主要对原始社会教育尤其是教育内容与教育特点进行介绍,以让同学们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概貌。

  • 2.2六艺教育与诸子私学与稷下学宫

    经过夏、商、西周三代的发展,体系完备的为奴隶主贵族统治服务的六艺教育开始形成。春秋之际,天子失权,官学衰废,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教育与文化获得了一次自由的大发展。战国时期,创办于齐国的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兴盛一时,对我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本小节中,将对六艺教育、诸子私学与稷下学宫进行逐一点击。

  • 2.3先秦时期教育思想

    先秦时期是我国教育思想的发轫阶段,同时也是我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上一个极其辉煌的时代。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教育思想家,他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智慧和教育思想,创建了各具特色的教育学说,极大丰富了人类的教育理论宝库。在本节中,将对孔子、孟子、荀子、《学记》的教育思想进行逐一梳理和解读。

  • 第三章汉唐时期的教育——中国传统教育的建立与拓展

    ]秦汉至隋唐,是我国古代教育教育制度逐步建立、发展和完善时期。这个时期,历朝统治者都重视文教政策的制订,各朝文教政策既有继承,也有损益,并对教育和选士发挥了重要影响。选士制度与教育制度有密切关系,教育制度为国育才,选士制度为国选才。这一时期选士制度在继承先秦军功授爵制的基础上,先后实行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对当时的教育发挥了直接或间接的导向作用。自汉代建立以太学为代表、以儒学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制度以后,得到魏晋至隋唐的继承和发展,学校教育的种类和内容趋向多元化和等级化,至唐代达到鼎盛。这一时期,在继承先秦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儒家为主流的教育思想体系,先后出现了贾谊的教育思想、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教育思想、王充的批判教育思想、颜之推的幼儿家庭教育思想和韩愈的师道教育思想。

  • 3.1文教政策与选士制度

    秦代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推行了“书同文”、“行同伦”、“禁私学”、焚书坑儒等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国思想文化的统一,为后世文教制度在全国的推行奠定了基础。汉代文教政策经历了“无为而治”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历程。魏晋南北朝虽政局动荡,但各朝统治者总体上推行了儒学、佛教、道教、玄学多元并存的文教政策。隋唐时期,再次提高儒学地位,推行了儒学为主、兼重佛道的文教政策。这一时期的选士制度在借鉴先秦选贤任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先后经历了两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等探索,至隋唐创立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完善。选士制度的演变过程,是一个选士权力日趋集中、选士标准日趋客观、入仕机会日趋均等的过程。选士制度对当时的教育发展产生了导向作用。

  • 3.2学校制度确立

    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废除官学私学,造成了古代学校教育发展的中断,但是社会教化仍然得到重视和推行。汉代私学得到复苏和繁荣,并建立了以太学为代表的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央官学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时有时无,并开始等级化,同时出现了诸如律学、书学等新的教育种类,这一时期,私学得到全面繁荣。隋唐时期教育全面繁荣,官学教育覆盖中央和地方,教育种类众多,教育管理完善,私学也得到继承和发展。

  • 3.3汉唐时期教育思想

    孔子与孟子等教育思想家在先秦提出和奠定了儒学教育思想之后,汉朝迎来了儒学教育的第一个发展高潮。董仲舒出于西汉“大一统”需要而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被汉武帝采纳实施。“三纲五常”与经学教育被国家确立。王充针锋相对提出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但是在教育上依然是奉行儒家。魏晋南北朝动荡岁月,教育理论大家难出,惟颜之推依据个人学识、教育与人生经验百炼而成的《颜氏家训》,名垂千古。隋唐统一全国后,教育事业得到重大发展,教育思想理论却发展缓慢。韩愈鹤立鸡群,力倡师道,写出了许多教育名言。

  • 第四章宋元明清时期教育——中国传统教育的完善与式微

    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教育盛极而衰的时期。主要体现在:其一,官学制度臻于完备,同时走向式微;其二,书院作为私学的最高形式,其勃兴初期,是一种特殊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机构,历程千年演变,逐步沦为科举应试教育机构;其三,科举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致学校沦为科举附庸。这一时期,理学教育思想居主导地位,其代表有朱熹的致知穷理教育思想和王守仁的致良知教育思想。

  • 4.1官学制度的发展

    宋元明清学校教育着重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进一步向全国推广官学教育体系;其二,加强对官学教育制度的管理和完善;其三,改革学校教育制度,解决人才培养与人才选拔之间的矛盾。随着科举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这一时期学校教育内容趋向单一化,儒学教育逐渐成为唯一的教育内容,所培养的人才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的多元发展需要。

  • 4.2科举制度

    宋代科举因袭唐制,并进一步完善,形成州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考试管理更加严格,考试方式更加公平,朝廷和君主对选士制度的控制加强。元代科举不受重视。明清科举形成五级考试制度,即童试(分县试、府试两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科目仅保留进士科,考试内容进一步限缩为四书五经,并形成以八股文为代表的考试体例。学校与科举的关系更为紧密,导致学校教育完全以科举应试为导向,限制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 4.3书院制度

    书院是中国古代私学的最高形式,起源于唐代,勃兴于宋代,元明清得到继承、发展并走向衰败。书院是集藏书、讲学和学术研究于一体的机构。宋代书院多保持其独立性,教育和学术成果丰硕。元代以后,书院官学化趋势加强,至清代沦为科举附庸,近代转型为学堂。古代书院有相对完善的教学与管理制度,对古代学术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我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 4.4宋元明清时期教育思想

    儒学教育思想在先秦形成之后,几乎是停顿了一千多年,终于在宋朝迎来了一个发展高峰,创新出理学教育新形态。理学教育包括以二程和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教育和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理学教育两大派别。两派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培养圣贤人格。明末清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发展和民族侵略、民族压迫,以颜元为代表的实学教育兴起,同时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民本、民主及其教育思想开始萌芽。

  • 第五章清末民国时期教育——中国近代教育的萌生与探索

    中国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传统教育衰败,有志之士开始了洋务教育、维新教育等创建现代教育的探索。到清末新政时期,随着壬寅-癸卯学制的颁行,颇具现代教育雏形的学校教育制度得以建立,科举取士制度废除。民国建立以后,以民主共和思想为指导,对清末学制进行改革,初步形成了现代学校体系。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各种新的教育思想纷纷纷至沓来,人们开始各种教育改革实验,并形成了众多新的教育思想流派,如蔡元培的兼容并包的高等教育思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梁漱溟的平民教育思想等。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验,促进了我国教育观念的变革和教育制度的进一步发展。1922年壬戌学制的颁行和后续改进,使现代教育制度得以定型和完善。

  • 5.1近代教育萌生

    清代中期,传统教育衰败,在教会教育、太平天国教育的冲击下,中国教育开始缓慢地迈出现代化的步伐。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改革派,探索改革传统教育制度,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成效有限。洋务运动兴起后,洋务派在其职权范围内,尝试创办洋务教育,学习西兵、西语、西艺。其中,京师同文馆的设立,标志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起步。福州船政学堂的创办,成为洋务教育最富有成效的代表。在洋务教育实践中,洋务派还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教育指导思想。甲午战败以后,中国兴起留学日本的浪潮,并出现了维新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代表的维新人士积极倡导以建立西式学校制度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戊戌变法期间,废除八股取士、兴办以京师大学堂为代表的新式学堂。虽然改革失败,但成为清末新政时期全面建立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先声。

  • 5.2近代学制改革

    清末壬寅-癸卯学制的颁行,奠定了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雏形,但保留了忠君、尊孔等违背现代社会潮流的陈腐观念。民国建立后,以民主共和思想为指导,改革清末学制,颁行壬子-癸丑学制,基本建立的现代教育体系。但受时代所限,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后续有经过一系列改进,中国现代教育制度得以建立和完善,并对1949年以后的中国教育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 5.3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特点与经验

    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特点与经验

  • 5.4清末民国时期教育思想

    清末民国时期教育思想

  • 开始学习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程性质与研究对象

    1.2 课程功能、价值与学习方法

    视频数2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先秦时期教育——中国传统教育缘起与奠基

    2.1 中国教育缘起

    2.2 六艺教育与诸子私学与稷下学宫

    2.3 先秦时期教育思想

    视频数13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汉唐时期的教育——中国传统教育的建立与拓展

    3.1 文教政策与选士制度

    3.2 学校制度确立

    3.3 汉唐时期教育思想

    视频数12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宋元明清时期教育——中国传统教育的完善与式微

    4.1 官学制度的发展

    4.2 科举制度

    4.3 书院制度

    4.4 宋元明清时期教育思想

    视频数10
  • 第五章  作业测试
    第五章 清末民国时期教育——中国近代教育的萌生与探索

    5.1 近代教育萌生

    5.2 近代学制改革

    5.3 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特点与经验

    5.4 清末民国时期教育思想

    视频数18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