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绪论
1.浙派中医的由来和构成。
2.浙派中医的八大特色。 -
●1.1浙派中医由来、构成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采用“浙派中医”这一名称,它包含了丹溪学派、绍派伤寒、永嘉学派、医经学派、钱塘医派、伤寒学派、温病学派、温补学派、针灸学派、本草学派十大流派。
-
●1.2浙派中医特色
浙派中医八大特色:源远流长、学派纷呈、守正出新、时病诊治、学堂论医、本草增辉、善文载道、厚德仁术。
-
第二章医经学派
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医经学派简介。主要介绍医经学派的起源、浙派中医医经学派的概念内涵、形成背景、形成标志、发展脉络、主要代表人物与著作、主要学术贡献和在中国医学史上的地位等;
第二部分:医经学派的学术主张。主要按分类研究、考订注疏、专题发挥三类,分别选取代表医家介绍其生平简况和主要学术著作与主张。包括滑寿、张景岳、沈又彭、章虚谷、马莳、张志聪、高世栻、姚绍虞、朱丹溪、雷丰、杨则民等;
第三部分:医经学派的主要学术贡献。概要介绍医经学派的8个方面学术贡献:如首创摘要分类研究《内经》方法、首次全文注释《灵枢》、首开集体注释《内经》先例、首创注解篇名方法、创新《内经》分类理论体系、重视以经解经敷畅经旨、擅长考订疏证明确本义、开展专题研究发挥《内经》应用等;
第四部分:医经学派的学术影响。主要介绍医经学派对后世《内经》学术研究的影响、对浙派中医其他各派的影响、对中国医学史医经学派的影响和对世界各国中医学传播的影响,阐述浙江医经学派在《内经》学术研究的地位与作用等。 -
●2.1医经学派简介
医经学派简介主要介绍医经学派的起源、浙派中医医经学派的概念内涵、形成背景、形成标志、发展脉络、主要代表人物与著作、主要学术贡献和在中国医学史上的地位等。
-
●2.2医经学派学术主张
医经学派的学术主张。主要按分类研究、考订注疏、专题发挥三类,分别选取代表医家介绍其生平简况和主要学术著作与主张。包括滑寿、张景岳、沈又彭、章虚谷、马莳、张志聪、高世栻、姚绍虞、朱丹溪、雷丰、杨则民等。
-
●2.3医经学派学术贡献
医经学派的主要学术贡献。概要介绍医经学派的8个方面学术贡献:如首创摘要分类研究《内经》方法、首次全文注释《灵枢》、首开集体注释《内经》先例、首创注解篇名方法、创新《内经》分类理论体系、重视以经解经敷畅经旨、擅长考订疏证明确本义、开展专题研究发挥《内经》应用等。
-
●2.4医经学派学术影响
医经学派的学术影响。主要介绍医经学派对后世《内经》学术研究的影响、对浙派中医其他各派的影响、对中国医学史医经学派的影响和对世界各国中医学传播的影响,阐述浙江医经学派在《内经》学术研究的地位与作用等。
-
第三章伤寒学派
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发仲景学术的学术流派。自宋以来,浙派中医伤寒名家辈出。朱肱,陶华,柯韵伯,徐彬,是伤寒学派的代表医家。他们在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通过整理、校勘、编次、注释的形式,将自己的新知与创见融汇于其中,并结合临床实际,创制新方,拓宽伤寒学术的临床应用。他们在仲景学说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为伤寒学术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3.1伤寒学派简介
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发仲景学术的学术流派。自宋以来,浙派中医伤寒名家辈出。
-
●3.2伤寒学派学术主张
朱肱,陶华,柯韵伯,徐彬,是伤寒学派的代表医家。他们在仲景学说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为伤寒学术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3.3伤寒学派诊疗特色
伤寒学派诊疗特色:通晓六经,辨察病源;立足《内经》,审病求源;辨证处方重脉法;活用经方重辨证。
-
●3.4伤寒学派制方用药特色
伤寒学派制方用药特色
-
第四章永嘉学派
南宋期间,以陈无择为首,其弟子王硕、孙志宁、施发、卢祖常、王暐为骨干,于温州地区创立了永嘉医派,并提倡追求简约,切合实用的思想。陈氏首先提出将病因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并结合本土的气候因素,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创制了养胃汤、和气饮和温胆汤等方剂。同时形成了主张“快脾”、崇尚温燥并有所觉悟、由博返约等诊疗特色。永嘉医派学术活动带来温州医学的繁荣,也使其于源远流长的中国医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
●4.1永嘉学派简介
南宋期间,以陈无择为首,其弟子王硕、孙志宁、施发、卢祖常、王暐为骨干,于温州地区创立了永嘉医派,并提倡追求简约,切合实用的思想。
-
●4.2永嘉学派学术主张
这个医派最具特色的医学思想,可以概括为8个字:追求简约,切合实用。本节着重介绍永嘉医派的两位关键人物陈无择和王硕的学术思想。
-
●4.3永嘉学派诊疗特色
本节从3个方面来讲永嘉医派诊疗特色,首先是鲜明的地方特色;第二个特色,崇尚温燥,又有所觉悟;第三个特色是从易简到全面周到。
-
●4.4永嘉学派制方用药特色
关于永嘉医派的制方用药特点大致分为古方新用和创制新方两个部分。
-
第五章丹溪学派
本章将从朱丹溪的生平,丹溪学派的形成,丹溪学派的诊疗特色、制方用药特色来带给大家不一样的朱丹溪。
-
●5.1丹溪学派简介
元代时人流行宋代朝廷编写的《和剂局方》,丹溪也曾致力学习,不过随着学习的深入,丹溪也逐渐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和剂局方》的弊端,不过丹溪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盲目追求擅用温燥之药的“朝廷圣典”。面对时代的禁锢,朱丹溪是怎么挣脱枷锁,打开局面,创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的呢?本节将从丹溪学派发展过程,其他学派对朱丹溪的影响入手,为你揭秘丹溪学派的由来。
-
●5.2丹溪学派学术主张
为解决时人用药温燥,伤及阴液的弊端,丹溪创造了自己的用药理论,也正是这些主张振聋发聩,抨击了宋元之际某些医家忽视辨证,治病“据证检方,即方用药”,按图索骥的医疗风气。在继承前贤学术思想的基础上,他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从而提出新理论和新方法,形成独特的“养阴学派”被后世誉称为“金元四大家”。那么究竟是什么主张如此经典,让人们耳目一新呢?本节将从丹溪学派的主张来告诉你丹溪学派的真正内涵。
-
●5.3丹溪学派诊疗特色
丹溪不仅在医学理论方面颇多建树,而且在临床治疗方面亦贡献卓著,尤以对气、血、痰、郁、火病证的论治,发挥甚多。明代医家王纶曾指出:“丹溪先生治病,不出乎气、血、痰、郁,故用药之要有三: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久病属郁,主治郁之方曰越鞠丸。”后世遂有“杂病用丹溪”之说,实为对丹溪先生杂病论治经验的高度概括。
-
●5.4丹溪学派制方用药特色
丹溪继承了张元素 “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的观点,形成辨证用药,不拘成方的治疗风格。但丹溪先生并没有全盘否定古方,而是强调辨证论治,反对滥用燥热。丹溪先生还从性味功效、归经主治、药材鉴别等方面一一对药物予以说明。此外,本节还将对丹溪的方药进行讨论。
-
第六章温补学派
金元之后,河间、丹溪、子和之学流传甚广,重视寒凉攻下,滋阴降火,虽然纠正了《和剂局方》滥用温燥之风气,但也有医家不得要领,难师其法,用药不辨寒热,动辄苦寒攻伐,因此形成苦寒之时弊。如《景岳全书》说:“自河间主火之论行,而丹溪以寒苦为补阴,举世宗之,莫能禁止……此后如王节斋、戴元礼辈则祖述相传,遍及海内。凡今之医流则无非刘朱之源。”温补学派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
●6.1温补学派简介
温补学派以研究脾肾和命门水火的生理特性及病理变化为中心内容,以温养补虚、善用甘温为治疗特点,亦被称为“肾命学派”。代表医家有张景岳、赵献可、高鼓峰、冯兆张。
-
●6.2温补学派学术主张
学术方面,温补学派主张阴阳互根,阳为主导;认为阳常不足,崇生重阳,张景岳在《类经附翼》著“大宝论”一节,从形气、寒热及水火三个方面以辨阳气之重要;发展命门学说,以之为基,包括张景岳的水火命门说和赵献可的君主命门说。
-
●6.3温补学派诊疗特色
诊疗方面,张景岳把表里、虚实、寒热称为“六变”,将其与阴阳一起作为诊断疾病的纲领,并重视辨虚;以阴阳互根、命门水火互济之理,提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且崇尚温补;十分强调形体的重要性,并立“治形论”以阐其要。同时,温补学派还主张临床的各个病症从虚论治。
-
●6.4温补学派制方用药特色
制方用药方面,张景岳在立法处方时,借鉴兵家中的阵法,创制方药八阵,并将补阵位列八阵首位,推崇补虚为治;制方强调纯投,对那些遇证便茫无定见,用广络原野之术乱投杂药者极为反对;善用熟地,认为“无阴则阳无以化”,故熟地配以温阳之剂,有回阳之功,寓阴中求阳之意在其中。赵献可临床喜用八味丸,认为其是“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主要方剂,冯兆张以其为基本方,化裁制出滋阴八味丸、壮阳固本地黄丸以阴阳双补。
-
第七章钱塘学派
“钱塘医派”是指明末至清代,以钱塘(今杭州)医家卢之颐、张遂辰为开山鼻祖,以张志聪、张锡驹为中坚人物,以高世栻、仲学辂为传承代表,以尊经维旧、气化一体为学术主张,以《伤寒论集注》《侣山堂类辩》为传承代表作,以侣山堂为主要活动场所,集讲学、研经、诊疗活动为一体的地域医学流派。依仿前例,本章授课内容分为4节,分别为“医派简介”“学术主张”“诊疗特色”“方药特色”。
-
●7.1钱塘学派简介
钱塘学派简介将从钱塘学派的定义、代表人物及著作、历史地位及功绩三方面进行介绍。
-
●7.2钱塘学派学术主张
一、尊经维旧:反对错简重订,维护《伤寒》旧例
二、倡导气化:推衍运气学说,通贯岐黄仲景 -
●7.3钱塘学派诊疗特色
诊疗特色:
一、诊症参四诊
二、辨证合气化
三、施治强法则
四、疗疾富经验 -
●7.4钱塘学派制方用药特色
方药特色:
一、药性本《内经》
二、药物倡生用
三、大小依剂量
四、析方明气化
五、制方重立法
-
第八章温病学派
温病学派是中国明代末年以后,在南方逐渐兴起的,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的一个学术派别。明清之际,温疫流行猖獗,尤以江浙一带为著,且该地区气候溽暑,热病盛行,客观上促使江浙诸医家对温热病进行研究,并由此逐渐形成一个学派。
温病学源于《内经》、发展于《伤寒论》、形成于明清时期。温病学科清代中期形成,温病学派四大家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对温病学说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温病学派是浙派中医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大流派之一。本章将从学派简介、学术主张、诊疗特色及制方用药特色四个方面进行展开讲解。 -
●8.1温病学派简介
温病学派是中国明代末年以后,在南方逐渐兴起的,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的一个学术派别。明清之际,温疫流行猖獗,尤以江浙一带为著,且该地区气候溽暑,热病盛行,客观上促使江浙诸医家对温热病进行研究,并由此逐渐形成一个学派。
温病学源于《内经》、发展于《伤寒论》、形成于明清时期。温病学科清代中期形成,温病学派四大家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对温病学说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温病学派是浙派中医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大流派之一。以王士雄和雷丰等为代表的温病学家对浙派中医温病学派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 -
●8.2温病学派学术主张
王孟英主张:
(1)分新感、伏邪阐发温病病因病机。
(2)按顺传、逆传诠释温病传变规律。
(3)倡暑不必兼湿,分析暑邪致病特点。
(4)论治温热病重顾护阴液。
(5)分寒证、时疫论治霍乱,预防霍乱倡节制饮食。
雷丰主张:
(1)重视立法,灵活组方。
(2)知时识病,分时异治。
(3)区分温病温疫。 -
●8.3温病学派诊疗特色
王孟英诊疗特色:
(1)善辨证,精鉴别。
(2)宗轻清透解治温病。
(3)霍乱外治急救措施。
雷丰诊疗特色:
(1)治湿病,分表里。
(2)治泄泻重类证鉴别。
(3)辨病位浅深,判病情轻重。 -
●8.4温病学派制方用药特色
王孟英用药特色:
(1)勇创新方,例如王氏清暑益气汤、王氏连朴饮。
(2)立法遣药,贵在轻灵,临证用药多选轻清灵动之品。
(3)调节气机升降是王氏用药的一大特色,胃通肺,导气化痰,便成为王氏常用的治病方法。
(4)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是王氏用药的另一大特色。
(5)善用凉润之药养阴。
雷丰用药特色:
(1)临证权衡,化裁成方。
(2)药用特点:约而言之:轻、灵、精、专四字括之。
-
第九章绍派伤寒
随着临证经验的不断积累,学术思想不断丰富,其形成擅治热病,诊断重目诊、脉诊、腹诊,辨证重湿,施治主化,用药轻清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诊断组方用药体系。该学派与吴门之温病学派虽同治热病,但其辨证纲领和论治内容迥然有别,而又与仲景学派相异,自成一体,故曰:“绍派伤寒”。 以俞根初、何廉臣为代表医家的绍派伤寒以六经统摄三焦,提出寒温一统新论,为平息伤寒、温病派之争做出贡献。 望诊尤重望目,首创腹诊,用药轻清,为医林重视。
-
●9.1绍派伤寒简介
绍派伤寒的历史渊源可以上溯明清,下逮民国。在绍派伤寒学术体系的形成过程中,造就了一大批临床经验丰富,又有创新精神的医家。他们以俞根初、何廉臣、胡宝书等为代表,提高了浙派医家的声誉,丰富了浙派中医的内涵。
本节分绍派伤寒之起源、绍派伤寒之形成、绍派伤寒之深化三个方面,其中俞根初是绍派伤寒学术思想形成的巨大贡献者 -
●9.2绍派伤寒学术主张
绍派伤寒有着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以六经统摄三焦、气血辨证,从表里寒热论治外感病,提出“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以三焦赅疫证,为变通之捷径”,认为伤寒派与温病派并不是冰火不容,只是由于两派各执一端罢了,提出寒温一统新论。还提出调养专法:专设瘥后调理诸法,示人治养并重之规范。
本节分别从《景岳全书·伤寒典》、《通俗伤寒论》以及《通俗伤寒论·何按·廉勘》的学术主张来介绍绍派伤寒的特有学术主张。 -
●9.3绍派伤寒诊疗特色
诊疗特色方面,绍派医家在传统望、闻、问、切四诊基础上,结合温病学家察舌、验齿的经验,望诊尤重望目,六经辨苔,首创腹诊,丰富了诊断方法。其又根据越地卑湿、越人喜饮酒水的习俗,选用质地轻清的芳香药、鲜品及药汁,用药特色为医林重视。
-
●9.4绍派伤寒制方用药特色
绍派医家在制方用药方面紧扣绍兴地域多湿的特点,提出治湿之药宜:①芳香宣透,开达上焦②以辛凉或辛温之药发其汗,通调水道③淡渗利湿,运中渗下。此外,还提出用药轻灵,用量宜少的用药特色。并且创制了一系列的柴胡剂、承气剂,以及青蒿清胆汤、羚角钩藤汤等有名方剂。
-
第十章针灸学派
针灸的起源源远流长,早在商、周的初期就已经广泛使用针刺的方法治疗疾病。而浙派针灸是众多针灸学派的一个大分支,自东晋徐氏针灸便开始抽枝发芽。本章将从学术流派简介,学术主张,取穴刺灸特色以及治疗的特色四个部分进行讲解。
-
●10.1针灸学派简介
针灸的起源源远流长,早在商、周的初期就已经广泛使用针刺的方法治疗疾病。浙派针灸整个的发展,从宋代开花结果,到元朝郁郁葱葱,逐步建立了完备的学术体系。由元至明,浙派针灸学术更加鼎盛发展,一度居于全国首位。
-
●10.2针灸学派学术主张
我们这节课就主要来看看明朝已经风声水起的浙派针灸。
-
●10.3针灸学派取穴刺灸特色
我们要讲述的就是浙派针灸的临床部分,这部分内容将选取四位最具代表性的浙派针灸医家——王执中、滑伯仁、高武、杨继洲,通过他们的代表著作来为大家梳理提炼浙派针灸的取穴刺灸法特色。
-
●10.4针灸学派治疗特色
浙派针灸源远流长,上至东晋,下至现今,名家辈出,在千年的发展历程之中,浙派针灸既紧密结合了自古中医的发展脉络,又结合了浙江独到的地理特色,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浙派针灸风格。
-
第十一章本草学派
浙派本草学派指活动于浙江一带及籍贯为浙江的学者的传统药物学学术派别,为浙派中医的一大分支。浙江省山清水秀、药材丰富,又为文化之邦,人杰地灵,有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之习,所以浙江地区本草名人辈出,著述汗牛充栋,逐惭形成具有自身学术思想特色的传统药物学学术派别。代表人物有桐君、陈藏器、日华子、陈师文、陈衍等。
-
●11.1本草学派简介
浙江省山清水秀、药材丰富,又为文化之邦,人杰地灵,有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之习,所以浙江地区本草名人辈出,著述汗牛充栋,逐惭形成具有自身学术思想特色的传统药物学学术派别。代表人物有桐君、范蠡、魏伯阳、陈藏器、日华子、陈师文、陈衍、吴瑞、王纶、戴思恭、卢复、高濂、刘全备、张志聪、陈士铎、吴仪洛、赵学敏、仲学辂及近代的何炳元、曹炳章等。
自唐以来浙江地区本草名人辈出,尤其明清间,主流本草名著浙江作者占35%。 -
●11.2本草学派学术主张
1、注重创新,学派名人有渊博的中医药学识,熟谙传统文化,善于独立思考,敢于超越传统,开创新说。提倡敢为天下第一。
2、经世致用,受浙学儒家学派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影响、在学术上反虚就实,提倡经世致用的真学问和“以实为宗”的新学风。用药著书,实事求是,以临床应用为主。
3、尊经重典,注重引经据典,视《本经》主治为药学本源。加强对《本经》《内经》《伤寒》《金匮》等经典的研究,着力阐发药物产生疗效的机理。 -
●11.3本草学派药物产制特色
东汉魏伯阳最早化学合成药物。沈括最早提取激素“秋石。列为中国古代科技的二十六项发明之一。
本草学者根据浙江多山林,多水湿,多炎热的地理特点,浙江人喜食鱼虾,咸淹品的习俗。 喜选用质地轻清的芳香药、鲜草品、生品治病,辛香气味药鲜品较干品味厚力峻;药汁鲜纯润燥之性强于干品,清鲜药轻可去实,达三两拨千斤之效。喜用制露及药汁治病。露乃物质之精华。药汁鲜纯润燥之性强于干品又不滋腻;药汁制备简便,吸收见效快。 -
●11.4本草学派制方用药特色
陈藏器首创 “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 十剂理论。根据人体病理在实践中确定药物作用。
提出“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之论述,首创“本草茶疗”概念。
朱丹溪,大倡 “阳有余阴不足” 论,强调滋阴降火。
本草学派注重归经,分经用药是中医的一大特色,首创于仲景六经用药,潘宗元将其进一步发展十二经用药。
浙江本草学派在用药方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注重配伍,非常注重药和药之间的配合。
-
第十二章浙派医家名方组方用药探析
浙江中医药资源丰富,中医学术流派众多,主要有永嘉医派、丹溪学派、钱塘医派、绍派伤寒、针灸学派、本草学派等,统称浙派中医。本章选取了浙派中医中部分学派代表医家的方剂,分析其组方用药思路,并摘录历代名家的方解、方论等,以期继承和弘扬浙派中医的学术思想。
-
●12.1永嘉医派——六神散
永嘉医派——六神散
-
●12.2永嘉医派——养胃汤
永嘉医派——养胃汤
-
●12.3永嘉医派——温胆汤
永嘉医派——温胆汤
-
●12.4丹溪学派——大补阴丸
丹溪学派——大补阴丸
-
●12.5丹溪学派——越鞠丸
丹溪学派——越鞠丸
-
●12.6绍派伤寒——蒿芩清胆汤
绍派伤寒——蒿芩清胆汤
-
●12.7绍派伤寒——羚角钩藤汤
绍派伤寒——羚角钩藤汤
-
●12.8温病学派——王氏连朴饮
温病学派——王氏连朴饮
-
●12.9温病学派——甘露消毒丹
温病学派——甘露消毒丹
-
●12.10温补学派——玉女煎
温补学派——玉女煎
-
●12.11温补学派——济川煎
温补学派——济川煎
-
●12.12首届国医大师何任——三参二苓汤
首届国医大师何任——三参二苓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