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50年代、60年代文学思潮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改变了五四以来所形成的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方向与传统,并由此形成了具有鲜明革命形态的文学。
-
●1.1第一次文代会、第二次文代会
大会标志着阶段的终结,也是的开端;第二次文代会的召开也对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在本专题,将分别介绍第一次文代会、第二次文代会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
●1.250年代、60年代的文艺运动
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明确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提出国内的矛盾将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基于这一理论,大会号召批判向反动的封建统治者投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唯心主义的思想。这样,政治上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便首先在思想文化战线,尤其是在文艺领域揭开了序幕。本专题将介绍此时期最有影响的三场文艺运动。
-
●1.350年代中期以后的文艺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系列文艺政策对当代文学的发展有凸出作用,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代文学的性质和方向,推动了当代文学的发展,而且也产生了诸种消极作用。本专题将介绍50年代以后几个重要的文艺政策。
-
第二章50年代、60年代小说
五六十年代的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在题材上以农村题材、民主革命斗争题材、武装斗争题材为主。此外,百花时期干预现实、敢于反映人情、人性的作品也不容忽视。
-
●2.150年代、60年代小说概述(上)
十七年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其曲折发展的过程, 显示了 50年代、60年代的文学轨迹,为以后总结小说乃至整个文学创作的规律,提供了经验教训。本专题将介绍十七年小说的创作过程和文体特色。
-
●2.250年代、60年代小说概述(中)
十七年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其曲折发展的过程, 显示了 50年代、60年代的文学轨迹,为以后总结小说乃至整个文学创作的规律,提供了经验教训。本专题将介绍十七年小说的题材和主要特征。
-
●2.350年代、60年代小说概述(下)
十七年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其曲折发展的过程, 显示了 50年代、60年代的文学轨迹,为以后总结小说乃至整个文学创作的规律,提供了经验教训。本专题将探讨如何评价十七年小说的创作。
-
●2.4柳青《创业史》
柳青的《创业史》被普遍认为是代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创作最高水平的作品之一,“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本专题将介绍《创业史》的创作初衷、人物形象、艺术特色,以及其所引发的“中间人物论”。
-
●2.5杨沫《青春之歌》
杨沫的《青春之歌》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写“九一八”事变至“一二九” 运动时期形形色色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和革命道路。本专题将介绍《青春之歌》的独特之处与问世后的反响,以及它以女性成长故事来表征“知识分子道路”的叙事模式。
-
●2.6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宗璞《红豆》
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之后,创作上确实出现了突破教条主义的新面貌,这可以称作是中国文学的“解冻”时期。本专题将介绍此时期的两部代表作——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和宗璞的《红豆》。
-
第三章50年代、60年代新诗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新文学创作体制的形成与确立,诗歌像其他文学形式一样,被纳入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统一目标当中。一种新的诗歌传统由此形成并成为主流抒情形式——颂歌与战歌。
-
●3.150年代、60年代新诗概述
1953年到1957年上半年这段时间中,诗坛日渐热闹,三类诗人共同支撑着诗坛。本专题将介绍50年代、60年代的新诗发展脉络和诗人构成。
-
●3.2贺敬之、郭小川
政治抒情诗与中国当代历史的发生几乎是同步的。新中国成立后,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齐声高唱的宏大政治抒情成为了中国诗歌的旗帜与方向。本专题将介绍代表性诗人贺敬之、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
-
第四章50年代、60年代戏剧
在强调教育作用、要求戏剧为现实政治服务的理论语境中,此时期的现实题材的戏剧备受重视,发展也比较迅速。其中百花时期出现的“第四种剧本”和1958-1962年间的历史剧热潮,体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
-
●4.150年代、60年代戏剧概述
中国当代戏剧40余年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49年至1957年,是中国当代戏剧发展的第一个历史时期。1958年至1976年是中国当代戏剧发展的第二个历史时期。1977年后中国当代戏剧进入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时期。本专题所介绍的是中国当代戏剧发展的第一、二个阶段的历史。
-
●4.2老舍《茶馆》
《茶馆》是老舍的戏剧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本专题将介绍《茶馆》的主题思想和独特的艺术构思。
-
●4.3田汉《关汉卿》
田汉的历史剧为当代戏剧作出了杰出贡献,其中《关汉卿》是田汉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本专题将以《关汉卿》为例,分析五六十年代的历史剧热潮。
-
第五章50年代、60年代散文
五六十年代的散文表现出对“时代精神”的狂热追求,着眼于反映时代生活面貌,成为这一时期散文共同的取材取向,也是这一时期散文价值的评价尺度。
-
●5.150年代、60年代散文概述
1949年以后,散文这一最能直接真实的坦露作家自我心灵,显示个人性情的文学样式,由于外部政治外部环境的变化,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灵敏。本专题分别介绍此时期的纪实性散文、杂文、抒情性散文的创作概况。
-
●5.2杨朔的散文
杨朔是50、60年代典型的散文家,致力于抒情性散文创作。本专题将介绍杨朔散文的特色与局限。
-
第六章1979-1989文学思潮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意识形态变更,不仅又一次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而且改变了中国文学生产体制的既有格局,并由此带来了新时期文学风貌的总体变迁。
-
●6.1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文艺复苏
1976年10月以后,一个新的文学时代拉开了序幕。文学界一般把此后的文学时代称为新时期文学。这时期,文学创作空前繁荣,文学论争多姿多彩,构成20世纪中国文学史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环。本专题将介绍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文艺复苏概况。
-
●6.280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
1981年以后,文艺领域中的改革,在新时期初期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开始在自身诸方面进行着切实的探索和重建。中国文学开始开放地面对世界,并积极地在对西方文艺的评介中觅取新的发展路径。本专题将介绍80年代前期几个重要的文学事件。
-
●6.380年代后期的文学思潮
1985年前后,当代文学的“转型”在走过“回收”阶段之后,日益主动地表现出与“十七年”的历史相剥离的倾向。本专题将介绍几个典型的文学事件,从中透视80年代后期的文学转型情况。
-
第七章80年代小说
八十年代文学中的小说创作,其创作路向大致沿着两个方向展开,一个方向是现实主义,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等。一个方向是较多地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观念与创作手法,如现代派小说、先锋小说等。与对时代发展的感应同步,创作流派众多且新陈更替,是此时期小说创作的一个显著特征。
-
●7.1伤痕文学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的文学,可以看成是“文革”后文学走向复苏的第一个阶段,“伤痕文学”是这一时期内出现的第一个文学创作潮流,刘心武的《班主任》常被看成“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本专题将以《班主任》为主要分析对象,介绍“伤痕文学”的创作特色。
-
●7.2反思文学(上)
在“伤痕文学”兴盛之时,一批敢于思考、富有人生阅历的作家,提出了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写出了一批具有相当思想深度和历史深度的作品。本专题将介绍“反思文学”中讲述国家和民族苦难记忆的主要文本。
-
●7.3反思文学(下)
反思文学的重要特征是,中国作家在将笔触伸向历史深处的时候,也将对人本身的思考推向了深刻的层面。本专题将介绍“反思文学”中讲述知识分子经历和底层农村生活的作品。
-
●7.4改革文学
以1979年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为开端,一股重在反映当时的变革现实,尤其重在表现工农业及政治体制改革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冲突的文学创作潮流勃然兴起。本专题将介绍80年代改革文学的创作概况。
-
●7.5寻根文学(上)
80年代中华民族在政治反思之后向更为深沉的文化反思延续,加之受拉美文学的影响,促成了我国的文学寻根热潮。本专题将介绍寻根文学中反映儒道文化和具有神秘色彩的两类作品。
-
●7.6寻根文学(下)
寻根小说的产生基于一种世界性的思想文化背景,在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展开、社会群体性格塑造方面创造了一种新的审美境界。本专题将介绍寻根文学中书写原始文化的作品和具有地域文化色彩的作品。
-
●7.7汪曾祺的文化小说
汪曾祺是寻根文学与40年代的一个中介,在80年代创作了审美艺术极高的文化小说。本专题将以《受戒》和《大淖记事》为例,介绍汪曾祺文化小说的特色。
-
●7.8中国的“现代主义”写作
1985年是中国文学发生重要变化的年份,后来所谓的先锋小说创作潮流,在这一年已经初露端倪,此时的新潮作品可以称为中国的“现代主义”写作。本专题将介绍刘索拉、徐星和残雪的新潮作品。
-
●7.9先锋小说
1985年开始,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先锋小说,这些小说有的具有现代派小说特点,有的具有后现代主义特点,由于当时文学界对于后现代主义还很陌生,所以有的人将其归入现代派小说之中,但更多的人称其为“先锋小说”。本专题将介绍“先锋小说”的创作概况。
-
●7.10莫言的小说(上)
莫言是当代文坛上一位重要的作家,是首位中国籍获得者。本专题将介绍莫言的创作历程,以及由《红高粱》所引发的“莫言现象”。
-
●7.11莫言的小说(下)
莫言小说基本上以其故乡山东高密乡的人和事为原型,在立足于本土生活的基础上传达出人类普世的思想和价值。本专题将介绍莫言小说的艺术特征、莫言创作的启示。
-
●7.12马原、格非的先锋小说
马原是先锋作家中较早具有“叙述”自觉的作家,其《冈底斯的诱惑》等对叙述手段做了更为充分的实验,因此被评论家称为“马原的叙述圈套”。格非小说的先锋色彩也很浓厚,他的中篇小说《褐色鸟群》曾被视为当代中国最玄奥的一篇小说。本专题将介绍马原、格非的先锋小说创作特色。
-
●7.13余华的先锋小说
余华被认为是上世纪80年代的先锋作家代表之一,在先锋小说逐步走向衰落的时他的作品却日益走红,成为文坛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作家,吸引了大量国内外读者的眼光。本专题将介绍余华在在80年代末以来的创作转型。
-
第八章80年代新诗
八十年代文学中的诗歌创作,其成就主要体现于“归来诗人”的作品、“朦胧诗”、“第三代诗歌”。此时期的诗歌创作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现实主义诗歌的复归与深化,二是新诗潮的出现和演变。
-
●8.1“归来的”诗人
1978年以后诗坛迎来的是一批“归来的诗人”。“归来诗人”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曾经在50—70年代由于不同原因被迫离开,在“文革”结束之后重新恢复写作权利,而复归文坛的诗人。本专题将介绍“归来诗人”的构成及其创作概况。
-
●8.2朦胧诗(上)
以民间诗人的姿态登上诗坛的黄翔、食指、芒克、北岛、顾城、舒婷、江河、杨炼等“朦胧诗人”,以新异的探索推动了中国当代诗歌的创新和发展。本专题将介绍“朦胧诗”的命名和代表作家北岛的朦胧诗。
-
●8.3朦胧诗(下)
“朦胧诗人”所代表的这一代,心灵的成熟包括着对苦难的承担,或者是在不断的受伤害中经历成长,然而苦难却给予了他们超越性的信念和理想。本专题将介绍朦胧诗人舒婷、顾城和食指的诗歌创作。
-
●8.4第三代诗人(上)
新生代诗歌又称第三代诗歌,这是继朦胧诗之后的另一股诗歌创作潮流,崛起于80年代中期,一直延续到90年代中期,由于出现在朦胧诗之后,并且具有挑战朦胧诗的姿态,因此又被人们称为后朦胧诗。本专题将介绍第三代诗人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的创作特征。
-
●8.5第三代诗人(下)
在新生代诗人中,海子较为独特,他是跨越第三代诗和90年代个人化写作的过渡式的重要人物。本专题将介绍海子的诗歌创作,此外,介绍80年代重要的诗歌创作潮流——女性诗歌。
-
第九章80年代戏剧
八十年代的戏剧恢复和发扬了现实主义传统,关注现实,大胆探索。其成就体现于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沿着传统的现实主义范式的“社会问题剧”;第二个是出现于80年代中期,继承并发扬老舍“京味儿”的现实主义话剧;第三个是出现于80年代前、中期的探索剧。
-
●9.180年代戏剧概述(上)
70年代末80年代初,戏剧从“文革”的废墟上复苏,十七年的话剧传统得到恢复发扬。80年代以后,戏剧工作者在危机中借鉴西方现代派戏剧进行了大胆的探索、革新,留下了一批探索戏剧。本专题将探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戏剧复苏和80年代的探索戏剧。
-
●9.280年代戏剧概述(下)
1985年年底到1986年年初,波及全国的喧嚣的探索戏剧热开始消退,这一阶段有较大影响的作品大多是以现实主义吸收、消化西方现代派戏剧美学的创作。本专题将介绍几部代表作:锦云《狗儿爷涅槃》,沙叶新《寻找男子汉》,朱晓平等人的《桑树坪纪事》。
-
第十章80年代散文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散文,开始走出困境,逐渐走向复苏与繁荣的时期,其发展亦离不开伤痕、反思等文学思潮的大背景。本专题将介绍80年代两个典型的散文现象:老作家的回忆散文和报告文学的涌现。
-
●10.180年代散文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散文领域中出现的一些以理性反思为主要内容的文章,恢复与发扬了“五四”文学讲真话、抒真情的传统,对历史的理性思索和悲剧因由的探寻追究都达到了相当的深度。
-
第十一章90年代文学思潮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全面进入了现代化的物质时间阶段,现代性基础开始逐渐走向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于是90年代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也随之步入一个复杂的转型期。本专题将介绍90年代两个重要的文化事件——“人文精神讨论”和后现代思潮。
-
●11.190年代文学思潮
90年代的文学仿佛是一个碎片中的世界,作家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写作,有的继续坚持传统的精英立场,有的认同大众消费文化……文学摆脱了时代“共名”的制约,在社会文化空间中发出了独立存在的声音。
-
第十二章90年代小说
九十年代的小说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这时期的小说没有依次出现占有主导地位的强劲的小说流派,学界对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概况标准多元。第二,作家的“代际”构成因为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段的价值形态,受到了特别的重视。第三,八十年代所积累的文学经验,在这一时期通过长篇小说的形式得到释放和体现。
-
●12.1“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钟山》等一些杂志的有力倡导,促成了“新写实小说”的写作热潮。本专题将介绍“新写实小说”的整体特征和该流派的几部代表性作品。
-
●12.2女性写作(上)
女性作家在八九十年代的大量出现,并且在作品数量和艺术质量达到的水准是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本专题首先介绍中国现当代女性写作的历程,然后介绍80年代戴厚英、张洁等几位女作家的作品。
-
●12.3女性写作(下)
到了90年代女作家更是以群体的阵容凸现,出现了丰富而芜杂的女性写作景观。本专题将介绍陈染、林白等人为代表的“个人化写作”。
-
●12.4新生代小说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新生代小说家的崛起就成了中国文学界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它指的是90年代后出现于文坛,主要在“6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一批作家。本专题将介绍“新生代”的命名和新生代小说的共同创造特征。
-
●12.5长篇小说热(上)
90年代毫无疑问是本世纪中国长篇小说继60年代之后的第二个繁荣期。本专题将介绍90年代长篇小说中的第一类:坚持传统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格调写作方法的作品。
-
●12.6长篇小说热(下)
进入90年代,商业文化语境虽然为纯文学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但纯文学并没有消亡,新潮长篇小说的复兴和崛起就是一个明证。本专题将介绍90年代长篇小说中的第二类:新潮长篇小说。
-
●12.7陈忠实《白鹿原》
陈忠实在《白鹿原》中以其深厚的生活和艺术功底建构了一个蕴涵丰富、容量巨大、艺术震撼力强劲的独特世界,并于1997年以修订版获得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本专题将介绍《白鹿原》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和史诗特色。
-
●12.8贾平凹《废都》
贾平凹的《废都》是90年代一部非常独特的长篇小说,自从问世以来一直饱受争议,通过这部作品问世后的命运处境,可以透视90年代的文化状况。本专题将介绍“《废都》现象”的文化意义。
-
●12.9王安忆《长恨歌》
王安忆《长恨歌》是一部有着丰厚的思想文化蕴含和较高艺术成就的长篇小说,获得第五届矛盾文学奖。本专题将介绍《长恨歌》的人物塑造和艺术特色,从中探究90年代的文化环境。
-
●12.10王小波的小说
王小波是90年代一位非常具有创作个性的作家,他以“局外人”而参与写作。本专题将介绍王小波的创作特色,分析“王小波热”的文化原因。
-
●12.11王朔的小说
90年代王朔闯进中国文坛, 被称为“痞子文学”的代表作家,并在读者中产生轰动效应。本专题介绍王朔笔下的“顽主”形象和“王朔现象”。
-
第十三章90年代新诗
步入90年代,诗歌创作状况最大的变化是从“中心”走向了“边缘”。但是,在商品消费代替文化消费、知识分子对文化市场和传播的影响力明显萎缩的背景下,也有一些诗人在艰苦地思索。本专题介绍西川和王家新所代表的90年代诗人的“知识分子写作”。
-
●13.190年代新诗
九十年代进入了一个诗歌个体写作的时代,“第三代诗歌”之后,中国汉语诗歌的版图不再明晰,众多的层次、属性、规模不等的分散的诗歌群落,各自独自写作的诗人,成为这一时期诗歌写作的典型生态。
-
第十四章90年代散文
九十年代的散文创作与长篇小说一样,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这一时期报刊业的发达、散文写作的相对平易与大众情感表达的需求、新的白领阶层的兴起、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思想需求等等,均成为其繁荣的原因。
-
●14.190年代散文概述
90年代,在文学由中心到边缘的位移中,散文在边缘处的定位,保证了散文这一文体的从容发展。本专题介绍90年代散文创作的主要类型:学者散文、美文、文化大散文和女性散文。
-
●14.2余秋雨的文化散文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散文集是90年代文化散文的扛鼎之作,其特点是追求大历史、大文化、大叙事的融合,探讨华夏民族的文化史与精神史。本专题介绍余秋雨文化散文的创作特色和创作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