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章绪论
本门课介绍了《中国哲学导论》
-
●0.1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本章介绍了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
●0.2中国哲学的人文性特征
本节介绍了哲学的人文性特征
-
第一章先秦哲学
本章介绍了《先秦哲学》
-
●1.1《周易》(上)
本章介绍了《周易》
-
●1.2《周易》(下)
本章介绍了《周易》
-
●1.3孔子(上)
本节介绍了《孔子》
-
●1.4孔子(下)
本节介绍了《孔子》
-
●1.5老子(上)
本节介绍了《老子》
-
●1.6老子(下)
本节介绍了《老子》
-
●1.7墨子(上)
本节介绍了《墨子》
-
●1.8墨子(下)
本节介绍了《墨子》
-
●1.9孟子(上)
本节介绍了《孟子》
-
●1.10孟子(下)
本节介绍了《孟子》
-
●1.11阴阳五行(上)
本节介绍了《阴阳五行》
-
●1.12阴阳五行(下)
本节介绍了《阴阳五行》
-
●1.13庄子(上)
本节介绍了《庄子》
-
●1.14庄子(下)
本节介绍了《庄子》
-
●1.15名家(上)
本节介绍了《名家》
-
●1.16名家(下)
本节介绍了《名家》
-
●1.17荀子(上)
本节介绍了《荀子》
-
●1.18荀子(下)
本节介绍了《荀子》
-
●1.19韩非(上)
本节介绍了《韩非》
-
●1.20韩非(下)
本节介绍了《韩非》
-
第二章佛教哲学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从依附玄学形成格义佛教,到中国佛教成立中国特色的宗派,中国佛教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并为宋明理学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2.1佛教的初传与格义
介绍了佛教进入中国的初期传播过程
-
●2.2般若与佛性(上)
佛教在中国早期的传扬以般若学为主,六家七宗是其中的主要代表思想
-
●2.3般若与佛性(下)
随着佛教经典的译出和传播,中国般若学者加深了对般若性空的理解,不再依赖于玄学,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佛性思想开始得以发扬
-
●2.4天台宗哲学
天台宗是最早建立的中国佛教宗派,其实际创始人是智顗。天台宗有一念三千、一心三观、性具善恶等主要思想。
-
●2.5唯识宗哲学
由玄奘、窥基成立的宗派,主要思想有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等。
-
●2.6华严宗哲学
华严宗用总别、同异、成坏六相解释一切缘起的现象,说明一切事物相反相成、圆融自在、无碍混融的关系。
-
●2.7禅宗哲学(上)
提倡“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中最有特色的宗派。
-
●2.8禅宗哲学(下)
从禅宗的语录与公案中,可以发现“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宗旨背后,蕴涵着祖师们的生命智慧。
-
第三章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形态,它贯穿于中国的宋元明清时期,而且对前近代东亚各国文化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
●3.1韩愈与宋明理学的兴起
中唐时期的新儒学运动为后来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思想方向,这一讲我们来介绍中唐时期的新儒学运动代表人物韩愈对理学兴起的理论贡献:宣扬道统、推崇孟子、表彰《大学》、排击佛教、阐发性情之说。
-
●3.2北宋五子(上)
“北宋五子”是指北宋五位理学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这一讲我们介绍周敦颐和张载的理学思想。周敦颐推崇孔颜之乐,开启了新儒家追求人生理想的新风气,根据《周易》建立了一个宇宙论的体系,并提出其人道观念。张载主张气本论,认为合虚与气构成人性,并主张“民胞物与”的境界论。
-
●3.3北宋五子(下)
这一讲我们介绍程颢的人性论、境界论、工夫论,程颐的理气论、人性论、修养论,以及邵雍的“以物观物”思想。
-
●3.4朱熹
在二程之后,理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到南宋时,朱熹北宋以来的理学做了集大成式的总结,建立了庞大理学体系,这一讲我们主要介绍一下他的理气论和人性论。
-
●3.5陆九渊
与朱熹同时代的陆九渊,他提出了与朱熹不同的理学主张。这一讲我们来介绍他的“心即理”说和“发明本心”的工夫论。
-
●3.6王阳明
明代儒学家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心学的发展方向,这一讲我们来介绍他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和格物致知思想。
-
第四章中国近现代哲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一、以严复和孙中山为例讲述中国近代的中西会通思想;二、以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为例讲述现代新儒家思想;三、以胡适为代表讲述中国实证哲学;四、以毛泽东为代表讲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
●4.1近代专论:中西会通
严复是贯中西的翻译家,其经验认识论有传播西学之功,其晚年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引人深思。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知难行易”说发展和丰富了中国哲学的知行范畴,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助推了中国民主革命。
-
●4.2现代新儒家
“千年国粹 一代儒宗”马一浮提出六艺论,进行儒佛会通,深化了中国传统的本体和功夫学说。熊十力是“精察识、善名理、澄鉴冥会”的哲学家,其“体用不二”的本体论既是对中国传统哲学体用关系的继承,又反映了他的思考和体悟。梁漱溟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实践者,知行合一,进行乡村建设运动,其“大生命”的本体论和“三路向”的文化观颇具特色。冯友兰是新理学家、中国哲学史的探索者,他奉程朱理学为正宗,融会新实在论的思想资源,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建构了“新理学”思想体系。
-
●4.3中国实证哲学
胡适自称是“实验主义的信徒”,他提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思想方法,举起实用主义的旗帜。
-
●4.4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原则,其“实践论”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实践论》等著作中,他分析了认识和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概括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知行统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