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章绪论
比较文学既能促进民族文学的发展,也能推动国际间的文化对话和交流,有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我们学习比较文学可以开拓视野,加深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扩展我们的精神世界,有助于我们从他人的观点更好地理解自己。我们应当积极建构自己的比较视域,努力学贯古今,学贯中西,关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现象,打通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探寻各国文学作品之间的内在关联和文学发展的共通规律。
-
●0.1学习比较文学的意义
本节主要介绍学习比较文学的意义。
-
第一章比较文学总论
比较文学是具备人类总体观念、世界对话意识和间性思维方式的研究主体所进行的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汇通的整合的文学研究。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它有一套独特的学科理论与方法论。我们只有掌握了具体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和必要的方法,才能更好地从事比较文学研究。
-
●1.1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的定义自学科诞生以来就讨论不休。法国学派提出了实证性影响研究,美国学派在批判法国学派的基础上倡导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从而拓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而中国学派倡导跨文明的文学对话和比较,提出了异质性和变异性的比较文学可比性观念,进一步丰富了比较文学的定义。
-
●1.2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
现代意义上的比较文学学科发展以跨越与沟通为目标,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学科理论阶段,即欧洲阶段、美洲阶段和亚洲阶段。欧洲阶段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成形期,美洲阶段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转型期,亚洲阶段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拓展期。
-
●1.3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与异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最基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比较文学的可比性主要包括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变异性。
-
●1.4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有三大研究方法,即实证性影响研究、类同性平行研究和异质性变异研究,三种方法不是分离的,而是相互包容,相互促进的。
-
第二章影响研究
影响研究是法国学派创立的比较文学最传统的研究范式,它探究文学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奠定了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其代表人物是法国学派的巴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等人,他们逐渐形成了一套经典的比较文学实证关系的研究范式,确立了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的研究方法。
-
●2.1实证性影响研究
法国学派所倡导和践行的影响研究或国际文学关系研究,主要关注求同性文学关系,强调科学的、实证的、单向的影响关系。法国影响研究学派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实证性,其方法论基础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影响研究主要采用历时性考证法,考察国际文学间文学交流史中的事实。文学影响的类型多种多样,可分为正影响、反影响、负影响、回返影响、超越影响、虚假影响等等。
-
●2.2流传学
流传学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遭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流传学研究的三大特点是实证性、根源性和历史性,其核心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包括总体影响、个别影响、技巧影响、内容影响、形象影响。
-
●2.3渊源学
渊源学是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渊源学研究的三大特征是实证性、溯源性与文本性,其研究内容包括笔述渊源、口传渊源、印象渊源,直线渊源、曲线渊源和集体渊源。
-
●2.4媒介学
媒介学是研究文学传递的经过路线、文学流传的方式与途径,以及文学流传的因果规律的一门学问。媒介学的特点是可见性、实证性和流动性。文学媒介的发生方式主要包括个体方式、团体方式和环境方式,媒介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即译本、评论、改编和对话。
-
第三章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随着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翻译和翻译研究在当代国际比较文学研究中开始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切入的翻译研究,主要聚焦于跨文化交际中文化意象的失落、扭曲、变异等现象,旨在揭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的规律。
-
●3.1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翻译
早期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并未重视翻译和翻译研究,直到20世纪下半叶,整个西方比较文学界才开始对翻译予以高度重视。翻译无疑是不同语种间的文学交流中最重要、最富特征的媒介,学者们通过研究翻译为比较文学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层面,研究的重点也从“怎么译”转移到“为什么这么译”“为什么译这些国家、作家的作品而不译那些国家、作家的作品”等问题上。
-
●3.2创造性叛逆与翻译
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提出了“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的说法,在这种创造性叛逆中,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变异现象表现得特别集中、鲜明,并富于文化内涵,因此,这种现象具有特别的研究价值。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接受者的创造性叛逆和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
-
●3.3文化意象的失落与变异
文化意象是在不同民族相异的生存环境、文化传统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符号,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丰富而意义深远的联想,一旦进入跨语言、跨文化的背景中,容易形成文化意象的错位,带来原来文化内涵的失落、扭曲和变形。
-
●3.4翻译文学与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新视角
翻译文学既不等同于外国文学,也不等同于译入语文学,而是译入语文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学,经过了翻译家的再创造,进入另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语境时,其文化身份已发生变化,已打上了译入语民族的文化身份的烙印。翻译文学史中的作品指同一部原作在译入语国家的诸多不同译本,翻译文学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文学交流史、文学影响史和文学接受史。
-
第四章形象学、接受学和变异学
形象学、接受学和变异学是比较文学学科新拓展的三个研究领域。形象学探讨异国形象及其得以创造出来的原因,接受学研究读者对异国文学的接受和反应,二者都具有变异学的性质和特征,三者相互关联。
-
●4.1形象学
形象学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法国首先萌生,其出现标志着早期法国学派在观念和方法上的重要转向。形象学的理论奠基者是法国学者卡雷,又经巴柔、莫哈等人完善,带有跨学科性、注重总体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与形象学相关的重要概念有:社会集体想象、自我、他者、套话。
-
●4.2接受学
比较文学接受学从流传学等传统影响研究脱胎而来,后注入了接受美学的理念和方法,从而刷新和深化了传统影响研究,使其从原来的单向流传变成了双向互动。接受学以一国作家为主体的读者对异国文学的接受和反应作为研究对象,借助文化背景、文学原理与批评、原作与译本的比较等多重视角来审视接受过程中对于异国文学和文化的过滤、误解、变形等各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和变异机制。
-
●4.3变异学
比较文学变异学是中国学者提出的比较文学学科新理论,其理论核心是把异质性、变异性作为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基础。变异学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现象在影响交流中呈现的变异状态,也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在相互阐发中出现的变异状态,其研究范围包括跨国变异研究、跨语际变异研究、跨文化变异研究、跨文明变异研究和文学的他国化研究。
-
第五章平行研究
平行研究是继影响研究之后的又一种新型研究方法。它的出现,是对影响研究在理论上的突破,在实践上的发展。平行研究极大地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为中外文学之间、东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它的研究领域很广,既包括类型学、主题学、文类学研究,也包括比较诗学、文学的跨学科研究。而类型学、主题学和文类学研究既属于平行研究,也属于传统的影响研究。
-
●5.1平行研究
平行研究是美国学派提出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它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在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经过具体分析,得出有益的、规律性的、理论性的结论。平行研究格外重视作品的文学性问题,强调文学艺术的本质问题,因而更接近比较文学的文学内核。
-
●5.2类型学
类型学中的“类”和“型”各有所指。“类”一般指涉文学内容或者文学题材,具有某种规定性;“型”主要指涉文学样式和文学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表现性。文学的类型学研究是平行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是研究不同国家或民族同一类型的作家作品、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艺术手法和思潮流派之间异同的学问。
-
●5.3主题学
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思想及其相关因素,如母题、题材、人物、意象、情境、套语等,在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中的表现形式或被处理的方式,并从主题中进一步阐发之所以产生不同点的那些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审美情操等方面的异同。主题学基本上包括了文学的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两个领域。
-
●5.4文类学
文类指文学的体裁或文体。文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文学的种类和类型,是对文学的体裁、文体进行的比较研究。这种研究往往从国际角度进行观察和比较,从跨国家、跨文明的历史深层进行分析,因而获得了以往国别文学传统的文体研究难以发现的新的认知。文类学既可作影响研究,也可作平行研究。
-
第六章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是从跨文化和全球化学术视野去展开的,有关不同文化间相关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问题的专门性比较研究。它是比较文学研究不断克服学科史上实证主义关系研究的偏执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的结果,是在全球性对话中走向研究深化和理论提升的必然,也是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重要特色。
-
●6.1诗学与比较诗学
诗学和比较诗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表现在:二者都是以文艺理论作为学科的中心,都在探讨文学的基本规律。二者的区别也很明显,首先,他们研究的对象不同:诗学以文学实践为对象,通过研究总结文学的经验,而后上升到理论层面做出阐释,建立一套话语体系,而比较诗学是以各文明的诗学为研究对象;其次,二者研究的范围不同:诗学研究一般是在一种文化内部进行,而比较诗学必须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与文明中展开。
-
●6.2比较诗学的学科建构
比较诗学既研究具有历史事实联系的国际间的文学理论关系,也研究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化间共同面临的各种文学理论和批评问题。中国比较诗学发轫于佛经翻译的“格义”和《圣经》译解的“况义”时代。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比较诗学研究始于“五四”前后,迄今为止可分成两个阶段,即非学科化的探索阶段和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的学科化建构阶段。
-
●6.3中西诗学比较
中西诗学在“文学的本体”和“文学的目的意义”这两个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上,有许多共同的基本点,也有很多不同的方面。这些共同的基本点说明了文学的共同性质和规律,不同的方面则体现着两种不同文化体系的不同哲学观念。中西诗学的差异与中西文化哲学基础的差异相呼应,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各自体现着两种不同文化系统的特征。
-
第七章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是当今各门学科中通用的研究方法,并不是比较文学研究专用的方法。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专门探索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研究文学本身。一般而言,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包括三大研究范畴,即文学与其它艺术门类的关系、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文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
●7.1文学与艺术
文学与音乐、舞蹈、 绘画、雕塑等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有着天然的姻缘关系,人们往往把它们称为“姊妹艺术”。文学、音乐、绘画与影视等艺术形式都是诉诸情感与想象的,但它们诉诸人心的媒介却极为不同。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可以互相配合、启发,也可功能互换,因此,我们研究文学与其他艺术的相互关系,就是把它们放在共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上加以比较,从而探讨有可能形成文学与其他艺术紧密结合的共同的社会、文化基础。
-
●7.2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
文学与哲学、历史、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存在共同点,即都以语言为表达方式,但文学以虚构为特征,而哲学、历史、社会学等人文学科是排斥虚构的,以追求真理或真实为目的的。文学的思想、史学、社会学与心理学价值,只有在深入分析文学与其复杂关系之后才能显现出来。
-
●7.3文学与自然科学
文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在文学与人类所有表现领域的跨学科研究中是相距最远的。但在文明的发轫之时二者是混而为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与科学交汇产生了科幻小说、科学散文、科学小品等以文学表现科学的文体,同时,在科学的影响下,人们开始用各种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来研究文学,使以往主要依靠形象思维的文学研究,增加了科学的逻辑思维的研究方法。当我们将自然科学的成果引入文学研究,必将使这一领域绽开更加奇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