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山东联盟-青岛理工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山东联盟-青岛理工大学)
1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4/24
开课时间2025/01/21 - 2025/07/20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综述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上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陈国庆
中篇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陈国庆
下篇综述:辉煌的历史进程
陈国庆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鸦片战争前的“大”清朝
安晓辉
近代反侵略战争中的中华民族意识觉醒
安晓辉
鸦片战争的导火索—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安晓辉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运动
韩洪文
奕訢与奕詝
韩洪文
奕訢与洋务运动
韩洪文
曾国藩、李鸿章与胡雪岩
韩洪文
谭嗣同与戊戌变法
韩洪文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于洁
同盟会的建立
于洁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工作
于洁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1)
于洁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2)
于洁
南京临时政府的新举措
于洁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
于洁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于洁
五四运动爆发的条件与导火线
邢学敏
五四运动的经过
邢学敏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邢学敏
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首译本
邢学敏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邢学敏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国民党一党专政军事独裁统治的确立
马琰琰
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邢学敏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国民党与抗日正面战场
马琰琰
敌后战场
马琰琰
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
马琰琰
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加强
马琰琰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重庆谈判
林丰艳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林丰艳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过渡时期总路线
林丰艳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林丰艳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论十大关系》
安晓辉
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安晓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刘金德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
刘金德
“三步走”发展战略
刘金德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刘金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刘金德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实现路径
刘金德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刘金德
总体国家安全观
刘金德
全面深化改革
刘金德
全面依法治国
刘金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刘金德
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开展
刘金德
  • 绪章综述

    在每一篇综述中,概括了主要内容,提出了主要论点,阐述了主要理论,对后面各章的讲述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 0.1上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 0.2中篇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农民仍然是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力,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新的社会力量发展了起来;而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 0.3下篇综述:辉煌的历史进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开辟新纪元、走上新道路,经过艰辛探索、艰苦奋斗,开创新局面的历史;是万众一心,奋发图强,积极进取,沿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探索、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

  •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面对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本国封建主义残酷压迫所造成的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们为了国家独立与民族富强,对国家出路进行了可贵而大胆的探索。虽然这些探索都不可避免地失败了,但仍具有重要意义,给后世留下了宝贵而深刻的经验教训。

  • 1.1鸦片战争前的“大”清朝

    当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的时候,清王朝昏然不能自省,闭关锁国,孤芳自赏,中国为什么被动卷入世界近现代史进程,鸦片战争为什么么我们不能打赢,我们从封建社会的特征、闭关锁国的政策、外交、军备等方面了解一下鸦片战争前的大清朝。

  • 1.2近代反侵略战争中的中华民族意识觉醒

    在外国列强入侵中国之前,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不十分强烈,在 中华大地自由生存,处于自在阶段。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各族人民奋起反抗外国的侵略,中国进入了 生死存亡的关头,在共同的反侵略战斗中,中华民族的整体民族意识加强,因而进入了民族自觉的阶段。

  • 1.3鸦片战争的导火索—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马戛尔尼访华是中英通过外交途径第一次接触, 是一次极其重要的外交活动,开启了对清王朝的破冰之旅。虽未达成通商等目的,但其一路的所见所闻,摸清了中国的国情、民情和军事的虚实,为半个世纪后的鸦片战争埋下 了伏笔。

  •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岀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

  • 2.1洪秀全与太平天国运动

    《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

  • 2.2奕訢与奕詝

    奕訢文武双全、雄才大略。奕詝无远见、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兄弟俩人上演了一段精彩的争夺皇位的一幕。

  • 2.3奕訢与洋务运动

    奕訢是洋务运动在中央政府的总指挥。“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他强调自强。

  • 2.4曾国藩、李鸿章与胡雪岩

    在曾国藩身上我们学到一个“笨人”怎样成长为一代大师。君子巩穷、坚韧不拔,每日自醒、眼光独到,格局大。从李鸿章身上我们学到了聪明人是怎样成为朝廷中枢,谦虚谨慎、脚踏实地、不耻下问。从胡雪岩身上我们学到了一个穷人是怎样富可敌国的,诚实守信、刻苦钻研、把握机遇,红顶商人。

  • 2.5谭嗣同与戊戌变法

    以谭嗣同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唤醒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

  •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是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开启了近代中国进步的闸门。但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其失败有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想不通。

  • 3.1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有了较大的发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创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学说,开展了各种革命活动。

  • 3.2同盟会的建立

    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有了较大的发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创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学说,开展了各种革命活动。

  • 3.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工作

    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1903年,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对康有为的保皇观点,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邹容创作了《革命军》,阐述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陈天华创作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痛陈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清政府已经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号召人民推翻清政府。
    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10多个革命团体,其中重要的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这些革命团体的成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及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

  • 3.4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1)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能够救中国。

  • 3.5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2)

    经济:鼓励实业,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促进了资本主义力量的壮大,促进中国近代化。政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实行三权分立的制度,限制专制权利,促进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文化:废话封建礼仪制和封建道德,例如辫子,女子裹脚等,发展了近代文化,保障了人权。促进社会发展。军事:改编革命军。教育:废除科举,实行近代教育,鼓励留学,促进中国近代科学发展。

  • 3.6南京临时政府的新举措

    经济:鼓励实业,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促进了资本主义力量的壮大,促进中国近代化。政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实行三权分立的制度,限制专制权利,促进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文化:废话封建礼仪制和封建道德,例如辫子,女子裹脚等,发展了近代文化,保障了人权。促进社会发展。军事:改编革命军。教育:废除科举,实行近代教育,鼓励留学,促进中国近代科学发展。

  •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新文化运动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由于国民党右派的背叛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的右倾错误,大革命失败。

  • 4.1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

    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前后发生的反封建的思想启蒙运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爱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 4.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2、提倡民主和科学。
    3、提倡文学改革。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是一次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 4.3五四运动爆发的条件与导火线

    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巴黎和会上中国本应该得到胜利国应有的权利,但是最终却还是失败了,极大地激起了民众的愤怒,他们开始了反抗,五四运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

  • 4.4五四运动的经过

    5月4日,北京大学等13所学校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主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和约签字”、“还我山东”等,要求严惩亲日派官员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随后,队伍来到东交民巷使馆区抗议,又到赵家楼曹汝霖家。曹汝霖溜走,章宗祥遭痛打,赵家楼曹宅被愤怒群众烧毁。北洋政府派军警逮捕了学生市民32人。第二天,北京大专院校学生总罢课并通电全国,各地学生纷纷响应支持,很快形成全国性的抗议运动。6月以后,上海工人也举行罢工,爱国浪潮在全国150多大中小城市展开。北洋军阀迫于各界压力,只好同意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并免去曹、章、陆的职务。

  • 4.5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爱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 4.6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首译本

    陈望道(1891.01.18-1977.10.29),男,中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曾任民盟中央副主席。原名参一,笔名陈佛突、陈雪帆、南山、张华、一介、焦风、晓风、龙贡公等。浙江省义乌市人,1891年1月18日他出生于农民家庭 ,早年就读于金华中学,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学习文学、哲学、法律等并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 回国后任复旦大学校长、上海大学等高校教授。他翻译了中国第一篇《共产党宣言》,担任过旷世巨著《辞海》总主编,撰写了《漫谈"马氏文通"》和《修辞学发凡》等专著。

  • 4.7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实行国共合作,掀起了大革命高潮。

  •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找着新的道路”的艰难探索,在同“左“倾错误的坚决斗争中,逐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

  • 5.1国民党一党专政军事独裁统治的确立

    大革命失败后,南京国民党政权依然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政权。国民党所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中国人民要争得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就必须同这个反动统治作坚决的斗争。

  • 5.2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红军实行战略转移—长征。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中国革命开始了新局面。

  •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面对凶恶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议下,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中国的抗战走过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中华民族最终取得了近代以来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彻底的胜利,充分体现了民族意识的大觉醒。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 6.1国民党与抗日正面战场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抗战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在这个时期,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其政策的重点还是放在反对日本侵略者身上。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持久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国民党政府逐步消极抗战。

  • 6.2敌后战场

    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大量日军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为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 6.3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

    抗日根据地是认真贯彻和实现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抗战和争取胜利的坚强阵地。抗日根据地加强了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实行了减租减息政策,发岀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

  • 6.4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加强

    为了胜利地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密切地联系着党的政治路线,在斗争实践中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了起来。

  • 第七章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社会存在两种国家命运的较量。中国共产党从人民根本意愿出发,希望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重建中国,并为此目标作出不懈努力。在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主张,在解放区进行土地革命,并制定出一系列新形势下的经济工作方针和政策。最终,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与此同时,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真诚的合作。

  • 7.1重庆谈判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希望实现和平、民主,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促成了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国民党军队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中国共产党坚决认定,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 7.2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锻造了有效克敌制胜的武器。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这三大法宝。

  • 第八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实现了从私有制社会到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转变。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得到全面的建立,从而完成了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 8.1过渡时期总路线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历史表明,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这条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改造和建设并举的总路线。

  • 8.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就是要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并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从初期的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形式到高级形式即全行业公私合营,逐步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光辉的胜利之一。

  •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20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经历挫折的同时,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成就。在吸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只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才能找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 9.1《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总结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的相关经验,并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任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走苏联所走过的路”转变到“走自己的路”,是比较系统地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 9.2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从1956年初开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明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新的世纪。党的十六大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作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为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

  • 10.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明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不能动摇。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 10.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

    中共十三大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进。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 10.3“三步走”发展战略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部署:第一步,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 10.4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这个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为和平时期解决某些相关的历史遗留问题指明了出路。

  • 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 11.1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中华民族从近代开始经历一代又一代的探索,积累的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并用三句诗形容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 11.2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实现路径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 11.3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社会事业。

  • 11.4总体国家安全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指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 11.5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 11.6全面依法治国

    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务,并就如何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全面部署,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科学指导。

  • 11.7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 11.8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开展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开展,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还出访多国,出席联合国系列峰会,气候变化大会、世界经济论坛、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大活动,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基于此,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 开始学习
  • 绪章  作业测试
    绪章综述

    0.1 上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0.2 中篇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0.3 下篇综述:辉煌的历史进程

    视频数3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 鸦片战争前的“大”清朝

    1.2 近代反侵略战争中的中华民族意识觉醒

    1.3 鸦片战争的导火索—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视频数3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1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运动

    2.2 奕訢与奕詝

    2.3 奕訢与洋务运动

    2.4 曾国藩、李鸿章与胡雪岩

    2.5 谭嗣同与戊戌变法

    视频数5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1 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3.2 同盟会的建立

    3.3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工作

    3.4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1)

    3.5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2)

    3.6 南京临时政府的新举措

    视频数6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4.1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

    4.2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4.3 五四运动爆发的条件与导火线

    4.4 五四运动的经过

    4.5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4.6 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首译本

    4.7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视频数7
  • 第五章  作业测试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5.1 国民党一党专政军事独裁统治的确立

    5.2 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视频数2
  • 第六章  作业测试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6.1 国民党与抗日正面战场

    6.2 敌后战场

    6.3 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

    6.4 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加强

    视频数4
  • 第七章  作业测试
    第七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7.1 重庆谈判

    7.2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视频数2
  • 第八章  作业测试
    第八章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8.1 过渡时期总路线

    8.2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视频数2
  • 第九章  作业测试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9.1 《论十大关系》

    9.2 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视频数2
  • 第十章  作业测试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

    10.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0.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

    10.3 “三步走”发展战略

    10.4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视频数4
  • 第十一章  作业测试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1.1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11.2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实现路径

    11.3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11.4 总体国家安全观

    11.5 全面深化改革

    11.6 全面依法治国

    11.7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1.8 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开展

    视频数8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