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化学
1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10
开课时间2025/01/21 - 2025/07/20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同时也带来资源耗竭和废弃物的随意排放等现象,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受到了大规模的影响,从而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们这门课程主要从大家比较关注的环境问题着手,详细介绍各圈层污染问题的污染现状、污染成因、危害和治理措施等。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绪论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序言
孙威
环境问题
孙威
环境化学
孙威
环境污染物
孙威
大气污染化学
辐射逆温—大气层的垂直结构
孙威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氮氧化合物及碳氢化合物的转化
光化学烟雾简述及其简化机制
孙威
光化学烟雾的控制对策
孙威
伦敦烟雾—硫氧化物的转化
伦敦烟雾简述
孙威
二氧化硫的气相氧化
孙威
硫酸烟雾和光化学烟雾的区别
孙威
酸雨—酸性降水
酸性降水的pH界定
孙威
酸雨的形成过程
孙威
降水的化学组成
孙威
南极臭氧空洞—臭氧层的损耗机制
南极臭氧空洞简述
孙威
臭氧层的耗损机制
孙威
雾霾—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与消除
雾霾现象简述
孙威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及其危害
孙威
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
孙威
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
孙威
水污染化学
水资源现状及天然水的基本特征
黄河断流—水资源现状
孙威
天然水体的基本特征
孙威
天然水体的性质
孙威
水俣事件—天然水体中无机物的迁移转化
水体中的颗粒物对无机污染物的吸附
孙威
沉淀-溶解作用
孙威
氧化还原作用(1)
孙威
氧化还原作用(2)
孙威
配合作用
孙威
吉化双苯厂爆炸事件—天然水体中有机污物的迁移转化
吉化双苯厂爆炸事件简述
孙威
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
孙威
地下水体的污染现状及修复方法
地下水体的污染现状
孙威
地下水体污染的修复方法
孙威
渤海康菲溢油事件—污染物进入水体后的归趋模式
孙威
土壤污染化学
镉稻米事件—土壤的组成
镉大米事件简述
孙威
土壤的组成
孙威
土壤的性质
土壤的性质—吸附性
孙威
土壤的酸碱性
孙威
土壤的缓冲性能和氧化还原性
孙威
重金属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和转化
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和转化
孙威
土壤中的重金属及植物产生耐性的机制
孙威
DDT的兴衰—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过程
DDT的兴衰
孙威
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过程
孙威
污染物的生物化学
环境污染物进入生命体的方式及在机体中的转运
孙威
污染物质在生命体中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孙威
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
孙威
污染物的毒性
孙威
  • 第一章绪论

    本章主要介绍了现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阐述了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目的任务和发展动向,介绍了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和它们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明确学习环境污染化学课程的目的。

  • 1.1序言

    本节主要是对本课程的研究内容和各章节所包含的主要部分加以简单介绍。

  • 1.2环境问题

    本节主要介绍了环境污染的概念,并介绍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以便学生了解
    环境问题的演变及目前的主要环境问题。

  • 1.3环境化学

    本节主要介绍了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与特点,同时阐明环境化学的发展动向。以便学生对环境污染化学这门科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 1.4环境污染物

    本节主要介绍了环境污染物的类别、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简要介绍了环境污染物
    在环境各圈层的迁移转化过程。

  • 第二章大气污染化学

    本章主要介绍了大气圈层的结构,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迁移过程,重要的大气污染化学问题及其形成机制。要求同学们掌握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和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掌握污染物遵循这些规律而发生的迁移过程,特别是重要污染物参与光化学烟雾和硫酸型烟雾的形成过程和机理。同时掌握酸雨、温室效应以及臭氧层破坏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对策。

  • 2.1辐射逆温—大气层的垂直结构

    本节主要介绍了大气的组成与大气层的结构以及各层面的特点,使同学们掌握大气层大气的稳定度以及影响大气中污染物迁移扩散的主要因素。

  • 2.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氮氧化合物及碳氢化合物的转化

    本节主要简要介绍了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的始末,同时通过实验讲解光化学烟雾的的特点、危害,并介绍由于大气环境中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的转化过程,进而形成光化学烟雾的机制。

  • 2.3伦敦烟雾—硫氧化物的转化

    本节主要简要介绍了伦敦(硫酸型)烟雾事件发生的始末及造成的重大影响,同时讲解伦敦烟雾的的特点、危害,介绍由于大气环境中硫氧化物的转化过程,进而形成伦敦烟雾的机制。并在气象条件、污染物和毒性方面对光化学烟雾和硫酸型烟雾进行了比较分析,使学生对这两种大气污染有一个比较清晰地认识。

  • 2.4酸雨—酸性降水

    本节主要介绍了酸性降水pH值的判别标准,叙述了降水中的化学组成及主要离子组分,简要介绍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和危害。使学生能正确分析形成酸性降水的的影响因素。

  • 2.5南极臭氧空洞—臭氧层的损耗机制

    本节主要介绍了南极臭氧空洞发现的过程及造成的重大影响,同时讲解了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过程,并介绍由于大气环境中的相关物质增多对臭氧层破坏的机制。使学生对臭氧层的意义有了全面的认识。

  • 2.6雾霾—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与消除

    本节主要简要了雾霾发生的成因及造成的重大影响,同时讲解了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与消除方式、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使学生对大气颗粒物的分类和存在有了直观的了解。

  • 第三章水污染化学

    本章主要介绍了天然水的基本组成和基本性质,并着重讲解了无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沉淀-溶解、氧化-还原、配合作用、吸附-解吸、絮凝-沉降等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及有关计算,以及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及生物降解的有关规律及计算。并让学生了解各类水质模型的基本形式和应用。

  • 3.1水资源现状及天然水的基本特征

    本节主要介绍了世界水资源的现状,天然水体的基本特征,水中污染物的分布与存在形态。使学生掌握天然水体中的气体和金属离子的存在形态,掌握溶解在水体中的气体符合亨利定律;掌握水体酸度和碱度的相关运算。

  • 3.2水俣事件—天然水体中无机物的迁移转化

    本节主要通过介绍发生在日本的水俣事件来讲解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与环境效应,颗粒物与水之间的迁移,并着重介绍了水体中的颗粒物对无机污染物的吸附作用、溶解和沉淀、氧化一还原和配合作用。重点讲解了电子活度pE值与氧化还原电位的关系,氧化还原作用的基本原理及其计算。使学生掌握无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及其影响因素,掌握有关计算,掌握废水中无机污染物的去除方法及机理。

  • 3.3吉化双苯厂爆炸事件—天然水体中有机污物的迁移转化

    本节通过介绍发生在吉林石化集团双苯厂的爆炸事件,对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方式—挥发作用、水解作用、光解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的基本理论及计算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掌握分配理论、分配系数、生物浓缩因子、直接光解、敏化光解、氧化反应、生长代谢、共代谢等名词,同时对降解速率常数、光解、生物降解作用等的相关计算有所了解。

  • 3.4地下水体的污染现状及修复方法

    本节主要介绍了地下水污染的途径、污染的方式、污染的危害以及我国地下水污染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地下水体污染修复的主要方法。

  • 3.5渤海康菲溢油事件—污染物进入水体后的归趋模式

    本节通过介绍渤海康菲公司的污染事件的发生经过以及对渤海造成的污染后果。以此为依据讲解了有毒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后的归趋模型。使学生了解各类水质模型的基本形式和应用。

  • 第四章土壤污染化学

    本章介绍了土壤的组成与性质,讲解了污染物的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使学生掌握土壤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及吸附性能对重金属污染物迁移的影响,掌握农药及难降解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及其环境效应。

  • 4.1镉稻米事件—土壤的组成

    本节主要通过介绍有毒镉大米事件来讲解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土壤的形成、土壤组成以及土壤质地。使学生掌握土壤分类和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 4.2土壤的性质

    本节主要介绍土壤的性质,使学生掌握土壤的性质如土壤的吸附性、土壤的酸碱性、土壤的氧化还原性。并掌握影响土壤性质的主要因素。

  • 4.3重金属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和转化

    本节主要介绍了土壤中的无机污染物类型,同时讲解了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影响因素、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使学生掌握土壤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及吸附性能对重金属污染物迁移的影响,了解污染物的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 4.4DDT的兴衰—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过程

    本节主要通过介绍有机氯农药DDT的兴衰史来讲解现阶段土壤的有机污染状况,并着重介绍了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土壤中农药的迁移及影响因素。使学生掌握扩散、质体流动等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方式。掌握农药及难降解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及其环境效应。

  • 第五章污染物的生物化学

    本章介绍了污染物进入生命体的方式,阐述了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的概念与机制,探讨了耗氧有机污染物和有毒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机理及影响因素,并讲解了污染物对生物的毒性及作用机制。

  • 5.1环境污染物进入生命体的方式及在机体中的转运

    本节主要介绍了生物膜的结构以及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以及生物的吸收过程,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以及生物排泄、生物蓄积。使学生掌握吸收、分布、排泄、蓄积等名词的意义,了解不同类型物质生物吸收、分布、排泄和蓄积的规律。

  • 5.2污染物质在生命体中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本节主要介绍了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的概念与机制。使学生掌握生物富集、生物放大和生物积累的概念。

  • 5.3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

    本节主要介绍了好氧有机物的生物降解、有毒有机物的微生物降解的影响因素,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速率及重金属元素的微生物转化过程的规律。

  • 5.4污染物的毒性

    本节主要介绍了进入生物体的毒物及其毒性、毒物的联合作用,毒物的作用过程及生物化。使学生掌握急性、慢性和亚急性毒性、半数致死浓度(剂量)、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等名词的概念,了解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以及毒物作用的生物化学机制。

  • 开始学习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绪论

    1.1 序言

    1.2 环境问题

    1.3 环境化学

    1.4 环境污染物

    视频数4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大气污染化学

    2.1 辐射逆温—大气层的垂直结构

    2.2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氮氧化合物及碳氢化合物的转化

    2.3 伦敦烟雾—硫氧化物的转化

    2.4 酸雨—酸性降水

    2.5 南极臭氧空洞—臭氧层的损耗机制

    2.6 雾霾—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与消除

    视频数15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水污染化学

    3.1 水资源现状及天然水的基本特征

    3.2 水俣事件—天然水体中无机物的迁移转化

    3.3 吉化双苯厂爆炸事件—天然水体中有机污物的迁移转化

    3.4 地下水体的污染现状及修复方法

    3.5 渤海康菲溢油事件—污染物进入水体后的归趋模式

    视频数13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土壤污染化学

    4.1 镉稻米事件—土壤的组成

    4.2 土壤的性质

    4.3 重金属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和转化

    4.4 DDT的兴衰—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过程

    视频数9
  • 第五章  作业测试
    第五章 污染物的生物化学

    5.1 环境污染物进入生命体的方式及在机体中的转运

    5.2 污染物质在生命体中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5.3 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

    5.4 污染物的毒性

    视频数4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