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人性的扭曲与生命的执着——《芙蓉镇》
了解作品《芙蓉镇》的主要内容,准确把握李国香、王秋赦等人的性格特点,能够探究胡玉音悲剧命运的成因,对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恢复与深化有所了解。
-
●1.1荒诞年代的生命悲歌——现实主义的恢复与深化
《芙蓉镇》是一部反映当代南方农村社会生活风情的小说。作品以“芙蓉姐子”胡玉音的悲欢遭际为主线,描写了从“四清运动”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湖南农村的社会变迁,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
-
●1.2假癫与真疯——典型人物灵魂的深度挖掘
《芙蓉镇》这部小说塑造了胡玉音、秦书田、李国香、王秋赦、谷燕山、黎满庚等众多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作者将农村经济的兴衰、政治风云的变幻、人性的本真与异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
●1.3传统故事的现代演绎——启蒙话语的萌发与承续
作者通过描写1963—1979年间我国南方农村的社会变迁,对一次次政治运动的深层原因进行了剖析和揭露,表现了民众对太平盛世的追求和对政治运动的厌恶。
-
●1.4湘情湘味里的芙蓉镇——地域文学的继承与发展
湖南遥远的古老的山区小镇,对古华有一种古朴的吸引力,古华的作品以描写湖南风情见长。在《芙蓉镇》中,古华描写了吊脚楼、米豆腐、唱山歌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
-
第二章北京市民生活的风俗画卷——《钟鼓楼》
了解作品《钟鼓楼》的主要内容,较为准确地把握作品都市风俗小说的风格特点,掌握作品所表现的理想主义与时代色彩,能够掌握作品的结构特点,理解作者在小说结构艺术上所做的探索。
-
●2.1细腻描摹北京市民的生活样貌——都市风俗小说的代表
在《钟鼓楼》中,作者把故事的发生背景浓缩在一个极为狭小的时空内,主要讲述了在1982年12月12日这一天,生活在北京钟鼓楼附近一个普普通通的四合院里的九户人家的生活遭际。作者严格按照时间顺序结构作品,通过发生在这九户人家身上的貌似平凡却很值得玩味的故事,诉说着老北京市民的悲欢离合与命运起伏。
-
●2.2京都市井中的三教九流——人人都是主角的众声喧哗
《钟鼓楼》讲述了发生在80年代初某一天北京一个普通四合院里的故事,故事里的人物有青年翻译、文学编辑、京剧演员,也有商店售货员、修鞋师傅、家庭妇女……可谓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我们将作品中的几十个人物按照年龄差异分为三组,即青年人、中年人和老年人,分别分析他们性格中所体现的时代特点。
-
●2.3陈说市民百姓的思想变迁——理想主义与时代色彩
在《钟鼓楼》这部作品中,作者之所以能在极为狭小的时空内结构起一部近三十万字的长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者对笔下人物思想观念的深刻剖析。作者站在历史和哲学的高度从处世观念、人际关系以及婚姻观念等方面对上世纪80年代北京普通市民的思想状况进行了详尽的描摹和探究,他尤其强调突出了历史转折时期新、旧观念的矛盾和冲突。
-
●2.4在时空流转中品味人生——小说结构艺术的探索
在《钟鼓楼》中作者将丰富动人的世态百象集中在一个极为狭小的时空里,以独特新颖的手法构建起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市民生活的浮世绘。作者首先以精巧的空间结构汇聚老北京的风俗文化,其次以时间顺序记录社会生活的沉浮变迁。
-
第三章玉文化的当代传奇,穆斯林的命运悲剧——《穆斯林的葬礼》
了解作品《穆斯林的葬礼》的主要内容,较为准确地把握作者在作品中体现出的人道主义情怀,能够了解穆斯林文化的独特魅力,理解作者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对穆斯林文化的反思。
-
●3.1理想的破灭与爱情的葬送——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
《穆斯林的葬礼》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回顾了一个穆斯林家庭三代人漫长而艰难的生活历程,讲述了他们为玉而生、为玉而死的命运沉浮和爱恨情仇交织在一起的情感纠葛。
-
●3.2碧玉有瑕的卑微人性——人道主义情怀的文学体现
作者在曲折动人的故事中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韩新月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其中尤以韩子奇与梁君碧的性格最为复杂动人。
-
●3.3无可逃脱的人生悲剧——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的融合
《穆斯林的葬礼》以“葬礼”为主旨写了众多人物的命运流转与生命消长。在这部作品中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每个人物的命运似乎都有着浓郁的悲剧色彩。细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造成每个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又各不相同,大致说来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即自身性格、社会文化、命运安排等。
-
●3.4穆斯林文化的独特魅力——少数民族文学的力作
《穆斯林的葬礼》中有许多关于玉文化和穆斯林文化的描写。作者写出了玉文化的源远流长,也写出了回民尚洁喜白、思乡念亲与坚忍内隐等独特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这些描写使这部作品散发着诗意的光芒。
-
第四章民族“秘史”的建构与反思——《白鹿原》
了解作品《白鹿原》的主要内容,掌握白嘉轩人物性格的复杂性,理解作者对民族“秘史”的探寻,较为准确地把握作者在作品中体现出的“新历史主义”的文学观,能够了解作品的史诗风格。
-
●4.1不断探寻的民族“秘史”——乡土文学的继承与发展
《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
-
●4.2传统文化的乡村代表——乡土文学人物形象的新拓展
白鹿村的族长白嘉轩是整部作品的核心人物,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可以说是农村宗法社会中传统文化正统人格的代表。在白嘉轩治家、治村以及代表村庄与外界各种政治力量进行周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传统文化在农村宗法社会的延续,以及它在动荡的时局和巨大的社会变革中暴露出的问题和悄悄发生的变化。
-
●4.3民族历史的深层反思——“新历史主义”的文学观
作者将个体生命的爱恨情仇与整个社会的王旗变幻融汇在一起,家仇国恨交错缠结,个人命运的沉浮史与民族命运的变迁史交相辉映。作者用娴熟的现实主义手法尽可能客观地还原着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尽量保持着历史的混沌性和丰富性,从而使作品对民族历史的反思既具有鲜活的感性魅力,又富有深邃的理性深度。
-
●4.4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史诗风格与文化蕴含
《白鹿原》这部作品使用的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但又不是简单的传统的现实主义,而是有所丰富、有所创新。作者突破对表层社会生活的关注,更深的挖掘日常生活琐事中所隐含的文化内涵,并且有意记录那些带有神秘梦幻色彩的传说、风俗和事件,这些都给作品增添了奇幻的文学魅力。
-
第五章都市文学与女性叙事——《长恨歌》
了解作品《长恨歌》的主要内容,较为准确地把握作品主人公王琦瑶的性格特征,理解作者对人性欲望的肯定;掌握王琦瑶人物性格与上海文化的关系;能够了解海派都市文学的发展脉络。
-
●5.1历史变迁中的女性生活——女性文学的时代书写
小说以王琦瑶“锦绣烟尘”式的传奇一生为主要表现内容,将时代的沧桑变幻同个人的命运乖蹇相联系,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
-
●5.2“生错了一根骨头”的错位人生——历史夹缝中的女性解放之路
王琦瑶的一生跌宕起伏、历尽沧桑,她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现实与理想永远差着一步之遥。其悲剧的根源就在于她总是把虚浮的繁华当做人生的目标,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
●5.3对人性欲望的肯定——小市民的叙事立场
王安忆潜入城市的纵深,用文字构建起一个欲望杂陈又不乏唯美诗意的小市民世界,这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开创性的重要意义。尤其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都市化进程逐渐加速,都市规模不断扩大,都市人口迅速膨胀,都市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王安忆对繁华都市生活的书写,可以说是对当下时代精神的关照和回应。
-
●5.4随风逝去的都市繁华梦——都市文学的兴与衰
《长恨歌》是关于女人的故事,同时也是关于上海的故事。王琦瑶属于上海,上海也培养了无数个王琦瑶。通过写王琦瑶跌宕起伏的一生,作者描摹了上海市民优雅精致的生活方式,对小市民的生存形态进行了诗意守望。
-
第六章抗战背景下的《儒林外史》——《东藏记》
了解作品《东藏记》的主要内容,熟悉作者在作品中所塑造的战争背景下的知识分子群像,能够理解知识分子在民族责任与个人需求之间所面临的矛盾与冲突,理解知识分子在战争年代内心深处的追寻与困惑。
-
●6.1漂泊与坚守——日常生活视域下的战争文学
在日军空袭的威胁下,昆明人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生活中充满了惊恐、窘困、疲惫和劳顿,但是知识的传授和人格的培育并没有因此而停顿。以孟樾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兢兢业业地坚守着自己的工作岗位,以吕碧初为代表的一批女性忍辱负重,以柔弱的肩膀支撑着整个家庭,而孩子们也在战争硝烟的洗礼中逐渐长大。
-
●6.2兼容并包与时代抉择——战争背景下的知识分子群像
从作者对教授间亦雅亦俗的人情世态的描摹,我们既可以看到那个年代兼容并包的社会风尚,也可以看到战争对人们生活及性格的影响,以及时代浪潮对人格情操的挑选与抉择、淘洗与磨练,可以说《东藏记》是一部独具抗战风采的《儒林外史》。
-
●6.3追寻与困惑——儒道冲突的时代体现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就一直处在入世还是归隐的矛盾冲突之中。日军入侵,山河破碎,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是投笔从戎还是坚持文化人格独立,以孟樾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不得不经历尖锐激烈的思想冲突。
-
●6.4高雅与保守——士人风格的得与失
《东藏记》以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为背景,生动地刻画了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书中人物高级知识分子的独特身份,决定了他们的言谈举止都流露出儒雅高贵的气质,因此作品也就带有浓郁的书卷气息和文雅格调。整部作品中给人以丰满厚重、真切感人的阅读感受。
-
第七章乡土文学的新变——《秦腔》
了解作品《秦腔》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在作品中所塑造的乡村基层干部的性格特征;理解作者对农村现代化转型的复杂态度,能够感受到社会转型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冲击,较为准确地把握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伤情绪。
-
●7.1商品经济大潮下的乡村衰落——乡土文学的时代表达
贾平凹以自己家乡的人和事为原型,以细腻平实的语言,集中表现了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时期乡村的生产关系、人际关系、价值观念、文化风尚等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出现的深刻变化。从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故乡倾注的一腔深情和对社会转型期农村现状的深刻思考。
-
●7.2坚守与逃离——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人性拷问
为了全面细致地描绘陕西农村的乡土世界,作者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作品中几乎每一个人物都拥有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通过这些人物的个性与命运,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陕南那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而且可以看到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这种风土人情的悄悄改变。
-
●7.3传承与背叛——现代化进程中的乡土文化流变
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贾平凹描写故乡自然风景和淳朴民俗的作品不同,在小说《秦腔》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品格气质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素朴的温情正在一点点地消褪,取而代之的是令人心寒的算计和冷漠。
-
●7.4没落乡村的一曲挽歌——乡村文学的诗意书写
将鸡毛蒜皮的生活细节汇聚成生活的河流,在娓娓道来中抵达本质的真实;将写实与象征相融合,在细腻的描摹中探查当今国人的精神真相;从半疯之人的视角察看这个世界,以癫狂含混的语言倾诉心中的困惑与悲凉,作者为《秦腔》寻找到真正适合于该作品主题意蕴的表达方式,在迷惘含混的挽歌曲调中完成了对行将逝去的没落乡村的诗意书写。
-
第八章生命自觉意识下的悲悯情怀——《蛙》
了解作品《蛙》的主要内容,能够理解姑姑这一人物形象性格的丰富复杂,较为准确地把握作者在作品中所呈现的悲悯情怀和自省意识。
-
●8.1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书写——以人为本的苦难叙事
《蛙》 “以一个乡村医生别无选择的命运,折射着我们民族伟大生存斗争中经历的困难和考验。”姑姑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她必然处于历史洪流与个人意愿的夹缝之中,她的坚定与困惑都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而具有很高的解读价值。
-
●8.2“神性”、“魔性”、 “人性”三者兼备的姑姑——圆形人物的塑造
姑姑的“神性”、“魔性”、“人性”,三性皆备的性格特征正是生活在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夹缝之中的无助个体的真实内心的写照,她的得与失都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
●8.3忏悔救赎与悲悯情怀——善恶伦理意识的现代思辨
《蛙》是充分体现大悲悯情怀的优秀作品。作者揭露剖析了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的普遍的人性弱点,他要写由这些弱点所造成的普遍的人类在普遍的历史境遇中所遭遇的永恒的悲剧。
-
●8.4讲好中国故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中国化
莫言是一位擅长讲故事,富有悲悯情怀,并且极具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作家。他在学习西方现代小说技巧时注重对其进行中国化改造,他的“幻觉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他对小说文体的丰富和创新,都极大地推动了西方现代小说技巧的中国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
第九章城乡对照下的“平原叙事”——《生命册》
了解作品《生命册》的主要内容,了解老姑父这一人物形象性格的丰富复杂,能够理解作者在城乡对比视域下对人性做出的深刻剖析;较为准确地把握“乡下人进城”叙事模式在新时代的发展,理解作者在时代背景下对乡土叙事的反思。
-
●9.1从逃离到回归——“乡下人进城”叙事模式的时代发展
长篇小说《生命册》采用双线结构,一条线索描写主人公吴志鹏从平原农村走向城市中心的生活轨迹,一条线索描写吴志鹏老家吴梁村村民的生活状态,两条线索相互映照缠绕,共同勾画出一本厚重生动、包含了很多人的生命轨迹的“生命册”。
-
●9.2卑微生命的艰难蜕变——城乡对比视域下的人性剖析
李佩甫最擅长的就是通过历史与现实、乡村与城市的并置,建构起人物命运跌宕起伏的时空环境,然后在对一代人的命运审视中,无限逼近历史真相和人性真实,并由此为我们绘制出一幅具有哲理反思意味的人物群像图。
-
●9.3对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审视——时代背景下对乡土叙事的反思
在《生命册》中,李佩甫借助对中原农村和现代都市的双向书写,既深刻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又犀利批判了现代文明对人性的诱惑和扭曲。在城与乡、现代与传统的对照比较中,他艰难而执着地探寻着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转型的有效路径。
-
●9.4隐喻手法的运用——现实主义的时代发展
《生命册》的基本手法是传统现实主义的,同时作者又用隐喻手法使作品的主题内涵变得更加丰厚,也使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得到了丰富和拓展。在阅读时,我们要对作品的结构设置、细节描写和一些题眼式的文字做细细的揣摩品读和深入的联想思考,才能真正明白作者隐藏在生动情节后的微言大义,从而感悟到作品的精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