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生死学
西湖生死学
1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17
开课时间2025/01/21 - 2025/07/20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生死学和生命教育为理念,以西湖的历史传说、历史人物墓地以及具体景点的样态与生成为载体,以西湖景点涵摄的相关人物的生命故事为依据,提炼和升华生死智慧。通过对西湖景点及其历史人文内涵所蕴含的生命故事、生死智慧的开掘,结合现代生死学基本理念的内容阐释,给学习者以涵养自己生命的营养,体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并以此促进自己生命成长。本课程既是一门通识教育课程也是一门生命教育课程。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导论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直面现代人的生死困惑
现代生死学及其基本精神
何仁富
从生死学中可以学到什么
何仁富
从生死学中学不到什么
何仁富
以什么态度对待生死学
何仁富
西湖边无尽的生死智慧
何仁富
《西湖生死学》如何谈生论死
何仁富
从苏小小说生死学的大哉问
西湖边的红颜苏小小
西湖边的红颜们
何仁富
苏小小的生死之爱
何仁富
西湖边的苏小小墓
何仁富
苏小小生命的文化建构
何仁富
生死感通中的苏小小
何仁富
现代生死学的大哉问
个体生命诞生的事实意味
何仁富
个体生命诞生的想象意味
何仁富
个体生命死亡的认知形态
何仁富
死亡是一堵墙还是一扇门
何仁富
活就是用爱去成就生命(上)
何仁富
生活就是用爱去成就生命(下)
何仁富
从秋瑾说生死传播与传承
秋瑾之生
鉴湖女侠
马九福
妇女解放急先锋
马九福
秋瑾之死
秋瑾之死的创痛
马九福
秋瑾就义后的死亡报道
马九福
媒介对死亡的解构与建构
马九福
秋瑾之葬
秋瑾十葬
马九福
丧葬仪式的生命意涵
马九福
丧葬仪式的生命教育意义
马九福
从白居易说生死困顿与超越
西湖文化代言人白居易
西湖的规划者和建设者
何仁富
西湖文化的传播者与代言人
何仁富
生育作为生命事件的困顿
白居易的父母与子女
何仁富
现代科技与生育伦理:堕胎与优生
何仁富
现代科技与生育伦理:代孕与克隆
何仁富
爱情作为生命事件的困顿
白居易与《长恨歌》
何仁富
白居易与湘灵的凄婉爱情(上)
何仁富
白居易与湘灵的凄婉爱情(中)
何仁富
白居易与湘灵的凄婉爱情(下)
何仁富
爱情的精神性及其生命意涵
何仁富
爱情的德性及爱情生活的创造
何仁富
生活作为生命事件的困顿
人生的痛苦及其超越
何仁富
“中隐”与“闲适”的生命精神
何仁富
从苏轼说生死体验与态度
苏轼与诗意西湖缔造者
苏轼与现实的诗意西湖
何仁富
苏轼与文化的诗意西湖
何仁富
苏轼的人生地图与人生精神
漂泊的人:应似飞鸿踏雪泥
何仁富
旷达的人:把诗和远方过成生活
何仁富
婚姻与家庭:生死之爱的多种样子
三位夫人,三种爱情的样子
何仁富
对三位夫人的死亡纪念
汪丽华
死亡纪念与悼亡文学
汪丽华
回忆追念与生死情意
何仁富
情意领受与生死感通
何仁富
父子与兄弟:千里共婵娟的人伦之情
走向临终的归乡路
何仁富
自觉理性的死亡准备
何仁富
坦然无憾的死亡态度
何仁富
好死与死亡准备:止于不可不止
生前预嘱与预立遗嘱
张方圆
安宁疗护与临终关怀
张方圆
岳飞
“西湖三杰”与岳飞的英雄人格
“西湖三杰”与西湖魂
王国雨
精忠报国的英雄人格
王国雨
岳飞的人生悲剧及《满江红》的悲剧精神
悲剧人生的生命逻辑
王国雨
政治性死亡与死亡政治学
王国雨
《满江红》的悲剧精神
王国雨
从岳飞庙看中国祭祀文化的生命意义
祭祀文化的生命意义
王国雨
从岳飞庙说祀庙文化
王国雨
从马一浮说生死哲学与智慧
今世颜子与一代儒宗
西湖边的今世颜子
何仁富
千年国粹一代儒宗
何仁富
传统文化的生命精神
确立信心的国学讲座
何仁富
国学讲座的生命精神
何仁富
“最美校歌”的词作者
何仁富
复性书院与儒学生命教育
何仁富
哲学式的生死与死亡超越
马一浮的晚年生活与死亡超越
何仁富
死亡恐惧与哲学式的死亡理想
何仁富
中国传统哲学生死智慧
墨家的生死智慧
黄一洲
道家的生死智慧
黄一洲
法家的生死智慧
黄一洲
儒家的生死智慧
黄一洲
结语
结语:西湖边的名人墓
何仁富
  • 第一章导论

    《导论》作为本课程的导入章节,首先介绍了现代生死学的产生及其基本观念;进而介绍了我们学习生死学应有的正确态度,我们可以从生死学中学到什么,以及学不到什么;最后特涅介绍了《西湖生死学》作为一门课程,为什么和怎样结合西湖人文遗迹西湖边的历史人物的生死故事来讨论生死学的相关议题。

  • 1.1直面现代人的生死困惑

    生死学是将西方的死亡学、死亡哲学和中国传统的心性学、生命学相结合的现代交叉学科。生死学通过关注生命视域的死亡认知与态度、死亡视域的生命认知与态度、死亡历程与临终关怀、死亡事件与悲伤辅导等生死议题,帮助我们建构合理的生死观及生活态度。

  • 1.2西湖边无尽的生死智慧

    我们需要充分了解我们从生死学中可以学到什么、学不到什么,以此确立我们应该以什么方式来理解生死学。。透过各种不同的生命观、生死观、价值观的理解,在当中糅合出一个自己现在想要过的人生,想要对待死亡或生命的态度,是生死学可以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 1.3《西湖生死学》如何谈生论死

    《西湖生死学》作为一门课程,是以生死学和生命教育为理念,以西湖景点为载体,以西湖景点涵摄的相关人物的生命故事为内容,主要从有限的几位西湖历史人物的生死故事中展现基于现代生死学视野的生死智慧。通过对西湖景点生命内涵及生死智慧的挖掘,力图实现人文与自然、现实与历史、景点与人物、人生与社会、生与死等个体生命的多重融合,开拓新的人生视野与人生境界。

  • 第二章从苏小小说生死学的大哉问

    本章以西湖边的苏小小墓为切入点,通过梳理西湖边最早的一位历史人物而且是一位独特的红颜苏小小的生死故事和生死态度,呈现现代生死学的三大核心议题,即: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以及活当怎样做,并以此展现生死学独特的提问方式。

  • 2.1西湖边的红颜苏小小

    西湖如女人般妩媚可爱,淡妆浓抹总相宜。而让西湖这般妩媚可爱的,确实也有女人们的巨大贡献!西湖边的红颜是西湖历史人物的一个独特群体,而苏小小则是其中最早的一位,而且也是为“西湖红颜”这一群体定调的一位。苏小小,一直把美熨贴着自己的本体生命。她不作太多的物化转捩,只是凭借自身,发散出生命意识的微波。

  • 2.2现代生死学的大哉问

    “一直把美熨贴着自己的本体生命”的苏小小,在西湖边以一座空墓向我们表达一个独特的生死意象,启示我们去追问一些根本的生死大问题:生从何来?死向何去?活当怎样?在整个人类生命中,个体生命就在一个由血亲关系组成的巨大网络中而成为人类的一员。每个人都要独自面对死亡,但是我们几千年来的历史和文化多样性让我们可以充分学习和交流,并通过学习得到帮助,选择如何生活,如何看待死亡。

  • 第三章从秋瑾说生死传播与传承

    本章以西湖边的秋瑾墓为切入点,通过对近代革命家秋瑾的生命故事的梳理,尤其是对其生命理想、革命气质、英勇就义、去世后的媒体报道以及去世后的十次迁葬等生死事件的分析,在学习秋瑾的生命精神的过程中,了解和理解媒介对于生死传播的作用,丧葬仪式所具有的独特生命意义。

  • 3.1秋瑾之生

    介绍作为“鉴湖女侠”、女性解放先锋、中国妇女运动先驱的秋瑾的短暂一生。通过对秋瑾生命事迹的回顾与展开,理解个体生命在时代发展中的独特意义。

  • 3.2秋瑾之死

    介绍了秋瑾就义后的媒体报道以及这些报道产生的实际影响,进而以此为切入点分析了不同时代的不同媒体对死亡的报道方式及其意义,并强调,就生死学和生死教育来说,在当代新媒体技术已经普及化的情况下,如何观察以视觉为基础的传统媒介、以电视为代表的现代媒介以及以个性化的新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介各自呈现“死亡”的方式,是我们必须注意的。

  • 3.3秋瑾之葬

    秋瑾去世后,先后十次迁葬,最终落葬西湖边。以此为切入点,分析了丧葬仪式所具有的生命意义和生命教育意义:作为死者道德褒贬的手段,显示死者的社会地位,作为子孙表现孝道的方式,使生者经历死亡教育,促进家族宗法伦理关系,强化伦理关系。

  • 第四章从白居易说生死困顿与超越

    本章以西湖文化奠基者和代言人白居易的生死故事为基本内容和载体,从生育、爱情、生活几个方面,分析了白居易所遭遇的生死困顿以及超越困顿的生命态度与生命智慧,借此彰显生死学所特有的意义,即通过生死事件学习生死智慧。

  • 4.1西湖文化代言人白居易

    让西湖从一个地理概念变成一个人文概念的,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一生有三次与杭州结缘,并任杭州刺史近两年。在他主政的这段时间里,修筑堤防、疏浚六井,造福杭州百姓,还写下了200多首赞美杭州的诗句,而且亲自撰写了《钱唐湖石记》,刻成石碑立于西湖边。白居易直接改变了西湖和杭州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形象,也由此成为西湖文化的第一个代言人。

  • 4.2生育作为生命事件的困顿

    白居易一生有5个子女,但是却有4个夭折。虽然在古代,婴儿新生的死亡和夭折总体占比是较高,但是,像白居易家这样高的夭折率(并非出生死亡),还是非常特殊的。以此为切入点,讨论了现代人遭遇的新的生育困境,诸如堕胎、优生优育、代孕母亲、克隆人等。作为生命,“生育”始终是我们要面对的个体生命的起点,也是我们个体生命生活的开始点。关注生育健康,也是我们每个人必须有的生命意识。

  • 4.3爱情作为生命事件的困顿

    白居易的生命困顿并不只是表现在生育这一生命起点上,在他的爱情婚姻中也有超越常人的困顿表现。白居易的爱情和婚姻,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烦恼和痛苦,而且是终身的!从白居易与湘灵五次相遇与离别的爱情悲剧,可以解读《长恨歌》主题的生命意涵。

  • 4.4生活作为生命事件的困顿

    从整个人生历程来看,白居易所遭遇的人生苦痛及其超越精神,对我们有更多的生死智慧启迪。白居易始终有一颗豁达之心,无论在怎样的逆境中,他都能安然而居,寻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失去至亲时,他悲痛欲绝,却没有一直沉浸在悲痛中;失去爱情时,他心如死灰,放浪形骸,却依旧存有一颗怜悯之心;仕途失意时,他心灰意冷,却依旧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积德行善,友好乡邻,造福百姓。而诗词,则成为他最后的灵魂归处。从白居易超越个人生命苦痛的态度和策略中,我们可以学习其超越的人生精神。

  • 第五章从苏轼说生死体验与态度

    说西湖,更必然说到苏轼。讲西湖生死学,当然也必须讲到苏轼的生死体验。苏轼不仅是诗意西湖的缔造者,而且其在人生态度、人生精神、人生体验、死亡准备等多方面,可以作为现代生死学阅读的典范。本章以苏轼的人生经历和生死体验为切入点,通过对苏轼在杭州对西湖的改造、苏轼的婚姻生活、兄弟父子情谊以及面对死亡的态度,展现真实人生应有的生命态度。

  • 5.1苏轼与诗意西湖缔造者

    苏轼一生中两次到杭州为官,其中第二次是出任杭州太守。这次苏轼在杭州一共呆了三年,这三年是苏轼人生中最快乐的时期,他也把杭州当成了第二故乡。对于西湖来说,苏轼最关键的作用是让西湖成型。苏轼在杭州前后呆的时间并不算长,却给杭州人民留下了优美的诗文佳句,留下了一条南北成通途的幸福大堤,和一座三潭印月岛。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苏轼改变了一座城市,让杭州成为一座宜人的诗意城市。

  • 5.2苏轼的人生地图与人生精神

    从生死学视角来概括苏轼的人生经历与人生精神,可以用“漂泊的人”和“旷达的人”来描述。苏轼的人生地图,见证了他的仕途起落,也见证了他的生活悲喜。他的一生如梦如幻,际遇起伏。他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刻画了一幅空前绝后的人生地图。他也曾位极人臣,光彩夺目,他也曾壮志难酬,流放海外,然而无论荣辱贵贱,他皆已处变不惊。一颗平常心,造就了他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作为一位将诗和远方过成生活的人,苏轼特别富有生活的情趣,特别善于发现并创造生活的趣味。这种情趣与趣味并不因其或多或少的通俗格调而走向庸俗,相反,苏轼巧妙地将高雅的情趣与通俗的面目统一在一起,所以苏轼在世人与后人眼中,永远都是一个雅俗共赏的知识分子。

  • 5.3婚姻与家庭:生死之爱的多种样子

    在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中,始终都有心爱的女人陪着她。这样让苏轼的生命呈现出了温暖多情的色彩。苏轼一生中,先后有三位夫人,都姓王,分别叫王弗、王闰之、王朝云。通过梳理和解读苏轼为三位夫人所写的悼亡词和纪念诗作,特别展开了中国文化中生死之间的情意感通的独特生死文化。明白了生死之际的这种死者与生者“深情厚意”的直接相感所具有的精神意义,就可以真正彻通幽明之际,领会死生之道。

  • 5.4父子与兄弟:千里共婵娟的人伦之情

    对于豁达豪放而又极重感情的苏轼来说,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是他生活的精神支柱和创作源泉。除了妻子和孩子之外,苏轼与弟弟苏辙手足间的同胞之情,也同样感人至深。由苏轼苏辙的兄弟情谊,进而阐释了中国传统的“五伦”文化中兄弟之伦的生命意涵。同时,苏轼“一门三文豪”可以说是奇迹,历史罕见。不过,更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的,是“苏门教育”所蕴含的生命成长之道。无论是苏洵的自我教育,还是他的教子之道,都充分彰显了以生命影响生命、以生命引领生命的传统家庭生命教育之道。

  • 5.5好死与死亡准备:止于不可不止

    死亡是人生的终极可能性。一个人面对死亡的态度,其实也是一个人人生观念的一部分,甚至是核心部分。从生死来说,尽管苏轼未能实现“无疾而终”的自然死亡,但在直面死亡过程中所展现的坦然态度和豁达心态,以及对后事的清晰交待,临终时亲人和朋友的陪伴,其死是没有遗憾的“善终”。而苏轼对死亡的准备和直面,对于我们现代人如何去准备自己的死亡而提高死亡品质、获得善终,也具有非常积极的启发意义。以此为切入点,特别阐释了现代社会死亡准备中的一些新观念,诸如生前预嘱、生前遗嘱、安宁疗护、临终关怀等。

  • 第六章岳飞

    一个人的生死并不只是关乎个体生命的,很多时候,关乎一个家庭、家族甚至国家社会。因此,一个人的生死往往也就有了独特的社会历史意义。本章从岳飞的英雄人格、悲剧命运和后世对岳飞的祭祀缅怀等角度,走近先贤,感悟生死。

  • 6.1“西湖三杰”与岳飞的英雄人格

    杭州西湖之美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这里的人文,不仅因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而大放光芒,还因有一批忠义勇武的政治家、军事家长眠于此,而光耀千古。他们中以岳飞、于谦和张苍水最为有名,历史上人称“西湖三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大厦将倾、国家危难之时被冤杀,死后都是葬于西湖,这就让杭州西湖不仅有文人之气,更有英雄之魂。岳飞受到后人崇敬,根本的在于他具有崇高的家国情怀、牺牲精神和英雄人格。

  • 6.2岳飞的人生悲剧及《满江红》的悲剧精神

    在关乎南宋生死存亡的较量中,岳飞和他的“岳家军”为南宋政权筑起了一道赖以生存的坚固长城,挽狂澜于既倒,救社稷于危难。然而,可悲的是,岳飞这位对国家一片忠心的名将,顺应了时代成为了英雄,却没有得到以皇帝为代表的朝廷主和派的应有尊崇,反倒成了自己人手下的冤魂。岳飞发人生悲剧启示了我们去观察生死的一个独特视角,也就是“死亡政治学”

  • 6.3从岳飞庙看中国祭祀文化的生命意义

    在杭州西湖边、河南汤阴县、河南开封的朱仙镇分别建有岳王庙,三大岳飞庙与全国其他岳飞庙一起,成立了后人瞻仰、祭祀岳飞的神圣场所。由此切入我们可以了解中国传统生死文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就是祭祀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强调返本报始、慎终追远的民族。中华先民怀着报恩和祈求幸福的心愿,在礼乐文化秩序的背景下,形成了源远流长的祭祀文化传统。祭祀文化所祭祀的对象,包括天神、地祗、人鬼三大类。但凡关系到民众生活的自然界如天地、日月、风雨、河岳、四季和人类的祖先、圣贤等,均在祭祀之列。理解了祀庙文化的精神意蕴,瞻仰岳王庙时,会有更多的收获和精神滋润。

  • 第七章从马一浮说生死哲学与智慧

    马一浮是西湖边众多历史文化名人中的现代哲学家,通过对马一浮人生经历和生命故事的呈现,一方面可以了解一个哲学家是如何面对自己的生命和这个世界,从而超越面对死亡的宗教信仰方式,尽可能建构一套哲学式死亡理念;另一方面,透过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阐释和坚守,我们可以发现更多中国传统生死智慧的现代意义。

  • 7.1今世颜子与一代儒宗

    中国现代史上,马一浮和梁漱溟、熊十力并称为“新儒家三圣”。不过,和梁漱溟、熊十力相比,马一浮生平不但更为寂寥,也更为不合时宜。马一浮是在西湖边居住时间最长的西湖文化名人,从 1912 年直到 1938 年,长达 26 年,马一浮始终身居杭州陋巷,孑然一身,潜心研究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抗战结束后,马一浮继续隐居西湖边,直至去世前。被誉为“今世颜子”,梁漱溟谓其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

  • 7.2传统文化的生命精神

    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马一浮通过抗战期间在浙江大学的短期讲学、为浙江大学撰写校歌、到乐山创办和主持复性书院,多维度展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而对于传统文化的生命精神的挖掘,是其生命人格和思想学问最为重要的内容和贡献。

  • 7.3哲学式的生死与死亡超越

    马一浮是位读了80年书,不只精通儒释道等传统文化,亦熟谙海外典籍,博览中外医卜命相杂著的大师,对死看得很坦然的达观之人,超脱之人。由马一浮作为哲学家的生死态度为切入点,特别提出了“哲学式的死亡”的生死学议题。哲学式的死亡就是把死亡放在你的嘴里、你讲的话里、你吃的饭里、你喝的酒里,因为预先思考死亡等于提前谋划自由。一旦人们学会了哲学式的死亡,就能够带着自制、平静和勇气去面对我们会死的事实。

  • 7.4中国传统哲学生死智慧

    对于中国人来说,先秦儒墨道法各家所倡导的理性化的生死观,一直成为几千年中国人生死的核心信仰,今天依然是我们现代生死学和生死观建构的极为重要的基础。墨家认为我们的生命不是孤立的存在,人生在世就应当互利互爱,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自然、化与真则是道家的生死智慧;法家对于制度的推崇,实际上就是源于他们对趋利避害的人性的不信任,人性不可靠,要靠制度才能保证大家幸福的生活;儒家则倡导人生的每一刻都是永恒的现在,进而肯定生命的意义,肯定自我的存在,把生命的追求落实在现世此生。

  • 第八章结语

    西湖以其山水甲天下,湖光山色的四季变化,吸引了历代文人雅士驻足于此。三面环山、层峦叠翠的西湖之滨,也成了历代名士的最后归宿,孤山、丁家山、积庆山、三台山、灵隐山、凤凰山……这湖的周边,留下了他们的长眠之处。这坟、墓、碑、塔,加上亭、台、楼、阁,又构成了西湖自然景观之外的人文景观。在课程的结语中,介绍了西湖周边的主要名人墓地。因为,《西湖生死学》作为一门课程,只能从有限的几位西湖历史人物的生死故事中展现基于现代生死学视野的生死智慧,只是为大家打开一扇了解西湖人文和生死智慧的窗,而更有待于学习者亲自去西湖领略这些长眠于此的历代人物带给我们的生死智慧!

  • 8.1结语:西湖边的名人墓

    西湖以其山水甲天下,湖光山色的四季变化,吸引了历代文人雅士驻足于此。三面环山、层峦叠翠的西湖之滨,也成了历代名士的最后归宿,孤山、丁家山、积庆山、三台山、灵隐山、凤凰山……这湖的周边,留下了他们的长眠之处。这坟、墓、碑、塔,加上亭、台、楼、阁,又构成了西湖自然景观之外的人文景观。在课程的结语中,介绍了西湖周边的主要名人墓地。因为,《西湖生死学》作为一门课程,只能从有限的几位西湖历史人物的生死故事中展现基于现代生死学视野的生死智慧,只是为大家打开一扇了解西湖人文和生死智慧的窗,而更有待于学习者亲自去西湖领略这些长眠于此的历代人物带给我们的生死智慧!

  • 开始学习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导论

    1.1 直面现代人的生死困惑

    1.2 西湖边无尽的生死智慧

    1.3 《西湖生死学》如何谈生论死

    视频数6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从苏小小说生死学的大哉问

    2.1 西湖边的红颜苏小小

    2.2 现代生死学的大哉问

    视频数11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从秋瑾说生死传播与传承

    3.1 秋瑾之生

    3.2 秋瑾之死

    3.3 秋瑾之葬

    视频数8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从白居易说生死困顿与超越

    4.1 西湖文化代言人白居易

    4.2 生育作为生命事件的困顿

    4.3 爱情作为生命事件的困顿

    4.4 生活作为生命事件的困顿

    视频数13
  • 第五章  作业测试
    第五章 从苏轼说生死体验与态度

    5.1 苏轼与诗意西湖缔造者

    5.2 苏轼的人生地图与人生精神

    5.3 婚姻与家庭:生死之爱的多种样子

    5.4 父子与兄弟:千里共婵娟的人伦之情

    5.5 好死与死亡准备:止于不可不止

    视频数14
  • 第六章  作业测试
    第六章 岳飞

    6.1 “西湖三杰”与岳飞的英雄人格

    6.2 岳飞的人生悲剧及《满江红》的悲剧精神

    6.3 从岳飞庙看中国祭祀文化的生命意义

    视频数7
  • 第七章  作业测试
    第七章 从马一浮说生死哲学与智慧

    7.1 今世颜子与一代儒宗

    7.2 传统文化的生命精神

    7.3 哲学式的生死与死亡超越

    7.4 中国传统哲学生死智慧

    视频数12
  • 第八章  作业测试
    第八章 结语

    8.1 结语:西湖边的名人墓

    视频数1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