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及研究方法,了解我国在作物起源中所占的地位,掌握作物的分类方法以及各自的特点,了解农业发展历程玉存在问题,明确作物栽培学在农业进步中的巨大推动作用。
-
●1.1作物栽培学初识
了解作物栽培学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明确其主要环节和目的
-
●1.2作物的起源与进化
作物的发生、起源中心和来源;作物进化的表现和优劣势
-
●1.3作物的分类
掌握常见的的3种作物分类方法;通过分类明确每种作物的特性
-
●1.4作物栽培与科技进步
明确农业发展历程的标志和存在问题
-
●1.5作物栽培与农业进步
了解作物栽培促进农业进步的途径
-
第二章作物的生长发育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作物各个器官的生长发育特性,理解作物器官之间的同伸关系,掌握作物的温、光特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在引种、栽培和育种上的应用;掌握个体与群体关系以及群体生长分析。
-
●2.1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作物的生长和发育的概念和关系;
S型生长曲线的内涵和农业生产应用;
区别生育期、生育时期和物候期 -
●2.2种子萌发
作物栽培学下种子的类型;
作物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
作物种子休眠的原因和打破方法 -
●2.3根的建成
作物根的类型、生长和影响因素(以甘薯为例)
-
●2.4茎的建成
作物茎的组成、生长和影响因素(以马铃薯为例)
-
●2.5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建成
叶、花、果实和种子的组成、生长和影响因素
-
●2.6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的概念、生产上应用以及过程的内在变化
-
●2.7作物的相互关系
作物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器官同伸以及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相互关系
-
●2.8作物的个体与群体
作物的个体与群体的密度效应和自疏效应;
群体的大小、水平分布、垂直层次和生长分析
-
第三章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作物产量类型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掌握源、库、流对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作用;理解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掌握作物测产的方法,掌握提高作物产量潜力和产品品质的途径,了解作物产量与品质的相互关系。
-
●3.1作物产量的类型
作物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的概念与关系
-
●3.2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
作物产量的计算方法;作物产量构成因子的相互关系
-
●3.3作物源、库、流
作物源、库、流的定义、关系和栽培上的应用
-
●3.4作物产量的潜力
作物产量的生产潜力与环境的关系;
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 -
●3.5作物品质的定义
明确作物品质的定义和相对性
-
●3.6作物品质的类型
明确作物品质的类型和评价标准
-
●3.7作物品质的形成
掌握作物不同品质的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以及对国民生活的重大意义
-
●3.8作物品质的遗传调控
作物品质遗传调控的常见方法
-
●3.9作物品质的环境调控
明确不同环境条件作物品质的调控作用
-
●3.10作物品质的作物栽培学措施调控
不同栽培学措施对作物品质的调控作用
-
●3.11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关系
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关系与协调方法
-
第四章作物与环境
了解环境因素的分类和环境因素的特点;掌握光、温、水、空气与土在应用生产中对作物的影响机制与作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作用
-
●4.1作物与环境
生态因子的概念与相互作用机制
-
●4.2光对作物的影响
光照强弱、光照时间与光谱成分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4.3作物对光能的利用
作物对光能利用率低的原因和改善途径
-
●4.4温度对作物的影响
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的影响以及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
●4.5作物对温度胁迫的适应
作物对低温、高温胁迫的防御措施
-
●4.6水分对作物的影响
水少、水多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补偿生长与污水灌溉 -
●4.7作物对水分胁迫的适应
作物抗旱、耐涝的形态结构特点与适应机制
-
●4.8作物与空气
不同气体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作用与影响
-
●4.9作物与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不同理化性质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4.10作物与土壤养分
不同土壤养分对作物生长发育的作用以及缺素诊断与症状
-
第五章作物栽培措施与技术
重点掌握作物布局的概念和原则;轮作的作用和连作的利弊,轮作的原则和类型;复种的作用与条件,复种的主要形式;单作与间、混、套作的概念,了解少耕和免耕法;掌握肥料的种类和施肥的原则与方法;掌握灌溉定额及灌水方法;掌握作物种子处理技术、播种期的确定和播种技术;田间管理方法和作物的收获时期;了解一些特殊的栽培技术,明确不同栽培措施对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作用。
-
●5.1作物布局
作物布局的概念、原则、步骤与内容
-
●5.2轮作与复种
作物轮作的概念与意义;
作物复种的概念、作用、条件与技术 -
●5.3连作
作物连作的概念、危害与实践应用
-
●5.4间混套作与立体种植
作物间混套作与立体种植的优缺点、效应原理与技术要点
-
●5.5整地技术
整地的概念、类型与作用;
少耕与免耕的生产意义 -
●5.6播种技术
作物种子处理技术、播种期、播种量和播种方法
-
●5.7育苗移栽技术
育苗移栽技术的意义、方式和技术要点
-
●5.8营养调节技术
作物的营养调节规律以及对实践生产的指导意义
-
●5.9施肥技术
肥料的种类;
作物施肥技术的方式、参照标准、原则与影响因素 -
●5.10水分调节技术
作物的需水规律、灌溉指标与技术
-
●5.11杂草防除技术
杂草防除技术的概念、方法与优劣势
-
●5.12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方法与优劣势
-
●5.13作物的化学调控技术
作物的化学调控技术的作用、类型、实践应用与注意事项
-
●5.14人工控旺技术
作物人工控旺技术的概念、方法与实例分析
-
●5.15覆盖技术
作物人工控旺技术的概念、方法与实例分析
-
●5.16收获技术
作物收获期的确定、收获方法、加工与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