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流理论
交通流理论
5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8/02
开课时间2025/02/24 - 2025/06/30
课程周期18 周
开课状态已结课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交通流理论是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交通信息与控制方向)及交通工程等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适用于攻读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方向的非交通类本科专业的研究生学习。 本课程侧重将交通流模型与实际采集的交通数据、实际的交通现象和特征相互结合,使学生可以了解到交通问题从实践到理论,在反用之实践的螺旋式学习过程,可以学会抓住交通问题的主要矛盾,并为进一步的解决交通问题打下必要基础。本课程从经典的交通流理论入手,重点讲授交通流数据的基本特性,各类不同的交通现象如交通排队、拥挤以及容量下降等,并从驾驶员的超微观角度、车辆之间相互作用的微观角度、以及宏观连续流角度等分析了交通流模型建立的依据和思路。同时,课程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设计了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将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联系,使学生工程意识和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

课程大纲
第一讲 交通流理论概论
1.1 交通流现象以及特征描述
1.2 交通流理论发展历史
1.3 交通流理论研究内容
1.4 主要课程实验及参考书目介绍
第二讲 交通流检测技术及基本参数
2.1 交通流检测技术-移动式检测
2.2 交通流检测技术-定点式检测(原理及环形线圈检测)
2.2交通流检测技术-定点式检测(视频和微波检测)
2.3 交通流检测技术-空间式检测
2.4 交通流检测基本参数(流量和速度)
2.4 交通流检测基本参数(密度)
第三讲 交通流基本关系模型
3.1 交通流基本模型
3.2 实测交通数据的分析
3.3 交通流速度-密度之间的关系
3.4 交通流流量-密度之间的关系
3.5 交通流速度-流量之间的关系
3.6 交通流基本关系图的应用示例
第四讲 交通流特性的统计分布
4.1 交通流统计分布的作用
4.2 交通参数及其分布
4.3 离散型分布1-泊松分布
4.3 离散型分布2-二项分布及简单检验
4.3 离散型分布3-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
4.4 连续型分布
第五讲 超微观交通流模型
5.1 驾驶员-车辆-环境
5.2 驾驶员模型1-驾驶过程及驾驶任务
5.2 驾驶员模型2-驾驶员刺激反应过程
5.2 驾驶员模型3-离散驾驶模型
5.3 车辆模型
5.4 超微观交通流模型--应用
第六讲 微观交通流模型
6.1 微观交通模型概述
6.2 线性跟驰模型-基本特性
6.2 线性跟驰模型-模型假设及推导
6.2 线性跟驰模型-稳定性分析
6.2 线性跟驰模型-仿真程序及场景分析
6.3 微观交通模型发展-概况及非线性模型
6.3 微观交通模型发展-安全距离模型
6.3 微观交通模型发展-其它微观模型
6.4 微观交通模型的应用
第七讲 交通流波动与交通波模型
7.1 宏观交通流模型概述
7.2 连续流交通流模型
7.3 连续流交通流模型-解析解法
7.4 连续流交通流模型-数值解法(推导过程)
7.4 连续流交通流模型-数值解法(软件实现流程)
7.5 交通波理论(基本概念)
7.5 交通波理论(推导过程)
7.5 交通波理论(原理意义)
7.6 交通波模型的应用1
7.6 交通波模型的应用2
7.6 交通波模型的应用3
7.7 扩展的动态交通模型
第八讲 交通流仿真
8.1 交通流仿真的概念
8.2 交通流仿真的特点
8.3 交通流仿真的分类及功能
8.4 微观交通流仿真的随机性原则
8.5 仿真的模型原理与开发(路段和交叉口)
8.5 仿真的模型原理与开发(道路辅助设施、跟驰模型、换道模型和非机动车建模)
8.6 微观交通仿真的应用
第九讲 微观和宏观交通流仿真程序实验
9.1 微观交通流仿真实验
9.2 宏观连续流交通仿真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