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理论(1)
自动控制理论(1)
5万+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18
开课时间2025/01/15 - 2025/07/22
课程周期27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自动控制理论是自动化学科核心专业基础课,也是研究和设计复杂工程控制系统的理论基础。本课程也称为经典控制理论,包含(1)控制系统的概论,着重介绍反馈原理;(2)控制系统的建模,着重介绍微分方程及机理法建模、拉普拉斯变换、传递函数、频率响应模型、数据驱动模型和典型控制系统的组成与框图变换;(3)控制系统的分析及性能评价,包括动态系统的时间响应、结构属性、稳定性、稳态精度、动态性能和时域频域分析方法;(4)控制系统的频域设计,PID控制器及参数整定法、超前滞后校正。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清华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开设与控制理论相关的课程的高校之一。20世纪60年代之前在自动控制系、电机工程系、动力机械系等由钟士模、吴麒、郑维敏、方崇智教授等开设了控制理论或调节原理课程。自70年代建立自动化系后,全校多数研究、讲授控制理论的教师集中到自动化系。该课程一直是自动化系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系的历届领导十分知识课程的建设。自动化系成立后,首先由吴麒、郑维敏、方崇智教授组织、讲授全系的自动控制理论课程。后由郑大钟、戴忠达、王诗宓教授继续组织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的建设,并于1990年获“清华大学教学工作优秀成果二等奖”。一开始,全系学生分几个大班修读自动控制理论课程。后来由系教学副主任统筹协调,首先做到全系分班授课,统一考试;然后逐步做到全系统一授课,统一考试。而且在90年代,就进行英语授课的尝试,取得良好效果。在此期间,出版了两套教材。吴麒教授主编的《自动控制原理》采用“数学描述统一,工程处理分开”的方法妥善地处理经典控制理论和状态空间方法的联系和区别。戴忠达教授主编的《自动控制理论基础》则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统一编写。吴麒教授主编的《自动控制原理》也一直是国内比较有影响的教材之一。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扩展学生知识,本课程一直选用最新翻译的国外教材或原文教材作为教学参考书。在建设国家级精品课期间,吴麒、王诗宓教授完成了《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的编写出版,其中删除、简化了一些陈旧或单纯计算作图的知识,增加了与学科新成果有关的章节。《自动控制理论》课程于2007年和2016年先后获得国家级精品课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称号。

课程大纲
第一周:绪论及基础知识
绪论
拉普拉斯变换定义及性质(一)
拉普拉斯变换定义及性质(二)
卷积定义、定理及性质
拉普拉斯逆变换及应用(一):拉普拉斯逆变换定义
拉普拉斯逆变换及应用(二):拉普拉斯逆变换应用
第二周:控制系统的概念及数学模型
控制的基本概念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描述(一)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描述(二)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描述(一):Laplace变换知识回顾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描述(二):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描述
框图及其变换(一):传递函数框图定义及连接方式
框图及其变换(二):传递函数框图变换
信号流图
控制系统的基本单元
非线性单元的线性化
第三周:线性系统时域分析(一)
稳定性
稳定的Liapunov定义
稳定性的代数判据(一):Routh判据
稳定性的代数判据(二):系统稳定的必要条件
参数稳定性,参数稳定域
第四周:线性系统时域分析(二)
静态误差(一):误差和静态误差定义
静态误差(二):静态误差与输入
静态误差(三):静态误差的计算
静态误差(四):系统类型与静态误差的关系
静态误差(五):静态误差的物理和理论解释
静态误差(六):扰动引起的静态误差
动态性能指标
高阶系统动态性能的二阶近似
控制系统的校正
第五周:频率响应法(一)
频率特性引言
Fourier变换
频率特性函数
频率特性的图像
基本环节的频率特性
复杂频率特性的绘制(一)
复杂频率特性的绘制(二)
复杂频率特性的绘制(三)
第六周:频率响应法(二)
闭环频率特性
Nyquist稳定判据(一)
Nyquist稳定判据(二)
Nyquist稳定判据(三)
相对稳定性(稳定裕量)
从开环频率特性研究闭环系统性能
基于频率特性的控制器设计思路
第七周:根轨迹方法
根轨迹方法简介
根轨迹条件
根轨迹性质
根轨迹的图像
条件稳定系统
零极点对根轨迹的影响
参数根轨迹和根轨迹族
延时系统的根轨迹
补根轨迹与全根轨迹
第八周 系统校正(一)
校正问题及其实现方式
校正装置的设计方法
超前校正装置的特性
基于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校正装置
基于Bode图设计超前校正装置
第九周 系统校正(二)
滞后校正装置的特性
基于根轨迹法设计滞后校正装置
基于Bode 图设计滞后校正装置
超前-滞后校正装置的特性
基于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滞后校正
基于Bode图设计超前-滞后校正
开环系统的期望频率特性
反馈校正
直线倒立摆控制系统实验
第十周 非线性系统分析(一)
非线性系统概述
非线性系统的典型动力学特征
描述函数法定义
描述函数法求取
基于描述函数的稳定性分析
非线性系统自持振荡的分析
相平面与相轨迹
第十一周 非线性系统分析(二)
相轨迹的绘制方法
奇点
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
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
极限环及其产生条件
非线性系统分析小结
第十二周:采样系统
采样控制系统概述
脉冲采样与理想采样
采样定理
零阶保持器
z-变换
脉冲传递函数(一)
脉冲传递函数(二):求脉冲传递函数的一般方法
z-平面上采样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w-平面上采样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采样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修正的z-变换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