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4万+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4/25
开课时间2025/02/17 - 2025/06/24
课程周期19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影响下身体机能变化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1) 在体育运动影响下人体各器官机能的变化规律;(2) 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调节与适应;(3) 不同人群体育运动过程中的机能变化特点;(4) 不同环境条件下运动时机能变化特点;(5) 体育运动训练和教学的生理学原理解析,效果评价及科学指导。

本课程4学分,根据第四版《运动生理学》(段锐、王健、乔德才、郝选民等主编)教材,分为基础理论篇和应用篇,共14章,65个知识点,其中含8个实验。将基础理论、案例讲解以及实验融合在一起,课程内容安排合理,层层递进,生动有趣。七位博士通力合作,完成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本课程适用于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本科学生以及有志于从事体育教学、训练及健身指导的相关从业人员学习,试图引领同学进入运动生理学的科学殿堂。

  基础理论部分以肌肉活动为核心,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运动生理学导论,由黄文英博士主讲,引入生命活动基本特征及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同时,结合生命活动基本特征——兴奋性的学习,进行实验一反应时测定的教学;随后进行运动的支撑系统——第二章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第三章骨骼肌收缩的学习,由聂晶博士主讲,从细胞生物电现象,探讨动作电位,肌肉三种收缩形式及力学特征、不同类型肌纤维特征;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系统,即第四章骨骼肌收缩的能量供应,由聂晶博士主讲,阐述三大供能系统特点;肌肉活动的保障系统,即第五章血液与运动,由黄文英博士主讲,讲授血液的组成与功能、血红蛋白及其在机能评定中的作用,讲解实验二ABO血型的鉴定;肌肉活动的保障系统,即第六章呼吸与运动,由陈栋博士和黄文英博士共同讲授,主要讲解呼吸过程(陈栋)、肺通气功能的评定(黄文英)、肺通气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黄文英)、肺换气与组织换气(陈栋)以及呼吸运动的调节(陈栋),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实验三肺通气机能的评定教学。肌肉活动的保障系统,即第七章血液循环与运动,由袁艳博士主讲,主要讲授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脏泵血过程,运动对动脉血压及动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心血管活动的调节。肌肉活动的调节系统第八章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由黄文英博士主讲,讲授位觉、本体感觉、脊髓和脑干对姿势的调节,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实验四视野测定以及实验五前庭功能稳定性测定的教学;肌肉活动的调节系统第九章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功能,由黄文英博士主讲,主要讲解内分泌功能轴,激素及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应用部分从第十章身体素质入手,由郑松波博士主讲,讲授身体素质的概念原理、测定及训练,结合耐力素质,进行实验六最大摄氧量的直接测定实验七个体乳酸阈的测定教学;结合运动训练及体育教学实际,第十一章运动技能的形成,由陈栋博士讲授,主要包括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学基础及影响因素;接着讲授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的身体机能变化,由陈栋博士主讲,主要讲授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极点与第二次呼吸、运动性疲劳及恢复;针对不同人群,讲授第十三章年龄、性别与运动,由陈栋博士讲授,主要阐述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针对运动健身人群,讲授第十四章健身锻炼的生理学基础,由黄文英博士讲授,主要讲解健身锻炼的实践应用:身体成分及体重的运动控制,结合课程教学,进行实验八人体体成分测定的教学。本课程八个实验由高级实验师龚志刚副教授演示,由黄文英博士讲解。

课程大纲

绪论

1、 生命活动基本特征

2、 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

实验一 反应时的测定

绪论

绪论

第一章 肌肉活动

1、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2、 动作电位的传导

3、骨骼肌的微细结构

4、肌肉收缩原理

5、 肌肉的收缩形式

6、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7、肌纤维类型的形态、代谢及生理特征

8、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第一章 肌肉活动

第一章 肌肉活动

第二章 能量代谢

1、能量代谢

2、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系统

第二章 能量代谢

第二章 能量代谢

第三章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1、本体感觉

2、位觉

3、脊髓对运动姿势的调节

4、脑干对运动姿势的调节

实验二 视野的测定

实验三 前庭稳定性的测定

第三章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第三章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第四章 内分泌调节

1、激素及作用机制

2、内分泌功能轴

3、内分泌激素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生长素、胰岛素)

第四章 内分泌调节

第四章 内分泌调节

第五章 血液与运动

1、内环境稳态

2、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3、氧离曲线

4、血型

5、血红蛋白及其在机能评定中的作用

6、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

实验四 ABO血型的测定

第五章 血液与运动

第五章 血液与运动

第六章 呼吸与运动

1、呼吸过程

2、肺功能的评定

3、肺通气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4、肺换气与组织换气

5、呼吸运动的调节

实验五 肺通气机能的评定

第六章 呼吸与运动

第六章 呼吸与运动

第七章 血液循环与运动

1、心肌的生理特性

2、心动周期和心脏泵血过程

3、心率及其在体育中应用

4、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5、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6、运动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7、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8、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9、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第七章 血液循环与运动

第七章 血液循环与运动

第八章 身体素质

1、力量素质分类及其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2、力量素质训练原则

3、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与训练方法

4、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与训练

5、有氧耐力素质的概念

6、有氧耐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测定与训练

7、平衡素质的生理学基础、测定与训练

8、灵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测定与训练

9、柔韧素质的生理学基础、测定与训练

实验六 最大摄氧量的直接测定

实验七 个体乳酸阈的测定

第八章 身体素质

第八章 身体素质

第九章 运动与身体机能变化

1、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2、极点 第二次呼吸与疲劳

3、恢复过程

第九章 运动与身体机能变化

第九章 运动与身体机能变化

第十章 运动技能的形成

1、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学本质和形成过程

2、 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

第十章 运动技能的形成

第十章 运动技能的形成

第十一章 年龄、性别与运动

1、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第十一章 年龄、性别与运动

第十一章 年龄、性别与运动

第十二章 肥胖、体重控制与运动处方

1、身体的组成与肥胖

2、肥胖的判定方法

3、减肥运动处方

实验八 人体体成分的测定

第十二章 肥胖、体重控制与运动处方

第十二章 肥胖、体重控制与运动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