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原理-2025春季
电路原理-2025春季
5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18
开课平台学银在线
开课高校昆明理工大学
开课教师邵建龙李彬华
学科专业工学机械类
开课时间2025/01/25 - 2025/07/01
课程周期23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目标是提供学生、从业人员和爱好者进行个性化学习“电路原理”的机会。主要讨论集中参数、线性、非时变电路的基本理论与一般分析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熟悉和掌握电路理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其分析方法、定理和定律并能灵活应用于电路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到培养和提高,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学习后续有关课程准备必要的直流、交流和动态电路知识、仿真和实验技能,有中文和全英文教学、互联网上的三维虚拟实验室、Matlab软件仿真等特色内容,适合于电类专业学生、从业人员和爱好者学习、讨论。

课程大纲

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

  • 1.1 电路和电路模型
  • 1.2 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 1.3 电功率和能量
  • 1.4 电路元件
  • 1.5 电阻元件
  • 1.6 电压源和电流源
  • 1.7 受控电源
  • 1.8 基尔霍夫定律
  • 1.9 虚拟仿真地址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 2.1 电路的等效变换
  • 2.2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 2.3 电阻的Y形连接和△形连接的等效变换
  • 2.4 电压源、电流源的串联和并联
  • 2.5 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 2.6 输入电阻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

  • 3.1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
  • 3.2 支路电流法
  • 3.3 独立电源的处理方法
  • 3.4 网孔电流法
  • 3.5 网孔电流法的实例分析
  • 3.6 结点电压法
  • 3.7 用结点电压的实例分析电路

电路定理

  • 4.1 叠加定理
  • 4.2 齐性原理
  • 4.3 替代定理
  • 4.4 戴维宁定理
  • 4.5 诺顿定理
  • 4.6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储能元件

  • 5.1 电容元件
  • 5.2 电感元件
  • 5.3 电容、电感元件的串联与并联

一阶电路的时域分析

  • 6.1 动态电路的方程及其初始条件
  • 6.2 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 6.3 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 6.4 一阶电路的全响应
  • 6.5 阶跃响应和冲激响应

相量法

  • 7.1 正弦量
  • 7.2 相量法的基础
  • 7.3 电路定律的相量形式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 8.1 阻抗和导纳
  • 8.2 电路的相量图
  • 8.3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 8.4 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
  • 8.5 复功率
  • 8.6 最大功率传输

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

  • 9.1 互感
  • 9.2 互感线圈的同名端
  • 9.3 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算
  • 9.4 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算的实例分析
  • 9.5 耦合电感的功率
  • 9.6 变压器原理
  • 9.7 理想变压器

电路的频率响应

  • 10.1 网络函数与滤波器
  • 10.2 RLC串联电路的谐振
  • 10.3 RLC串联电路的频率响应
  • 10.4 RLC并联谐振电路-
  • 10.5 波特图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和信号的频谱

  • 11.1 非正弦周期信号
  • 11.2 非正弦周期函数分解为傅里叶级数
  • 11.3 傅里叶系数与函数对称性的关系
  • 11.4 有效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
  • 11.5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计算

线性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

  • 12.1 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
  • 12.2 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
  • 12.3 拉普拉斯反变换的部分分式展开
  • 12.4 运算电路
  • 12.5 应用拉普拉斯变换法分析线性电路
  • 12.6 网络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 12.7 网络函数的应用

实验

  • 13.1 基尔霍夫定律验证
  • 13.2 戴维宁定理验证和线性有源二端网络的研究实验
  • 13.3 一阶RC电路、示波器及信号发生器的使用实验
  • 13.4 日光灯功率因数的提高
  • 13.5 RLC串联谐振电路

软件仿真

  • 14.1 MATLAB程序设计
  • 14.2 MATLAB绘图操作
  • 14.3 MATLAB在电阻电路中的应用
  • 14.4 MATLAB在动态电路时域分析中的应用
  • 14.5 MATLAB在频域分析中的应用

Chapter 1.Basic Concepts

  • 15.1 Introduction
  • 15.2 Systems of Units
  • 15.3 Charge and Current
  • 15.4 Voltage
  • 15.5 Power and Energy
  • 15.6 Circuit Elements

Chapter 2

  • 16.1 Introduction
  • 16.2 Ohm’s Law
  • 16.3 Nodes, Branches, and Loops
  • 16.4 Kirchhoff’s Laws
  • 16.5 Series Resistors and Voltage Division
  • 16.6 Parallel Resistor and Current Division
  • 16.7 Wye-Delta Transformations

Chapter 3.Methods of Analysis

  • 17.1 Introduction
  • 17.2 Nodal Analysis
  • 17.3 Nodal Analysis with Voltage Sources
  • 17.4 Mesh Analysis
  • 17.5 Mesh Analysis with Current Sources
  • 17.6 Nodal Versus Mesh Analysis

Chapter 4.Circuit Theorems

  • 18.1 Introduction
  • 18.2 Linearity Property
  • 18.3 Superposition
  • 18.4 Source Transformation
  • 18.5 Thevenin’s Theorem
  • 18.6 Norton’s Theorem
  • 18.7 Maximums Power Transfer

Chapter 5.Operational Amplifier

  • 19.1 Introduction
  • 19.2 Operational Amplifiers
  • 19.3 Ideal Op Amp
  • 19.4 Inverting Amplifier

Chapter 6.Capacitors and Inductors

  • 20.1 Introduction
  • 20.2 Capacitors
  • 20.3 Series and Parallel Capacitors
  • 20.4 Inductors
  • 20.5 Series and Parallel Inductors

Chapter 7.First-Order Circuit

  • 21.1 Introduction
  • 21.2 The Source-Free RC Circuit
  • 21.3 The Source-Free RL Circuit
  • 21.4 Step Response of an RC Circuit
  • 21.5 Step Response of an RL Circuit

Chapter 9.Sinusoids and Phasors

  • 22.1 Introduction
  • 22.2 Sinusoids
  • 22.3 Phasors
  • 22.4 Phasor Relationships for Circuit Elements
  • 22.5 Impedance and Admittance
  • 22.6 Kirchhoff's Laws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 22.7 Impedance Combinations

Chapter 10.Sinusoidal Steady-State Analysis

  • 23.1 Introduction
  • 23.2 Nodal Analysis
  • 23.3 Mesh Analysis
  • 23.4 Superposition Theorem
  • 23.5 Source Transformation
  • 23.6 Thevenin and Norton Equivalent Circuit
  • 23.7 Op Amp AC Circuit

电路理论历史名人简介

  • 24.1 电路史诗
  • 24.2 电路历史名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