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
1万+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26
开课时间2025/01/31 - 2025/07/31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病理生理学》属于省级精品课程,是针对临床医学、眼视光、口腔、影像等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一、本课程共13章,50个教学微视频,视频总时长达314.85分钟。
二、本课程共25个学时,1学分。
三、本课程配套线下教材为《病理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8版)。
四、教学计划如下:     

1.绪论、疾病概论 1学时

掌握:病理生理学的任务,通过学科特点及教学方法的简介,为学生主动地学习病理生理学打下基础。疾病的概念、传统死亡和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熟悉:本学科的性质、内容和研究方法,疾病的原因和条件。

了解: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发病机制。

重点:疾病、死亡、脑死亡的概念。

难点:疾病的细胞机制和分子机制。

2.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4学时

掌握:水、钠代谢障碍和水肿,钾代谢障碍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熟悉:钙磷代谢与钙磷代谢障碍(自学)。

了解:防治原则。

重点:水、钠代谢障碍,水肿,钾代谢障碍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难点:钾代谢障碍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3.酸碱平衡紊乱  4学时

掌握:反映酸碱平衡紊乱的常用指标、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熟悉: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了解:防治原则。

重点:反映酸碱平衡紊乱的常用指标、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难点:同重点。

4.缺氧  2学时

掌握:缺氧的概念和常用血氧指标,各种类型缺氧的原因及发病机制;血氧变化特点,皮肤粘膜颜色变化特点,发绀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熟悉:缺氧时机体的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组织细胞对缺氧的代偿反应,缺氧时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外呼吸功能障碍和细胞损伤的机制。

了解: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主要因素,防治原则。

重点:各种类型缺氧的原因及发病机制。

难点:各种类型缺氧的原因及发病机制,血氧变化特点,对机体重要器官的影响。

5. 发热  1学时

掌握:发热、过热、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的概念。

熟悉:发热时机体的机能变化规律发热的基本时相。

了解:了解正常体温的调节和发热的处理原则。

重点:掌握发热、过热、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的概念,发热的机制。

难点:发热的机制。

6. 应激 1学时

掌握:应激和应激原的概念、全身适应综合征的概念和分期;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细胞反应,应激性溃疡的定义和发病机制。

熟悉: 应激的机体代谢变化和功能变化。

了解:应激性疾病和应激相关疾病的临床处理原则。

重点: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细胞反应。应激性溃疡的定义和发病机制。

难点:应激的细胞反应。

7.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学时

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发生机制。

熟悉: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因素。

了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和分型,防治原则。

重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难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功能能代谢变化

8. 休克 2学时

掌握:休克的概念、休克微循环变化的发生机制及特点,休克代偿期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失代偿期微循环变化对机体的影响;休克时重要器官功能的变化。

熟悉:熟悉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了解:了解休克的防治原则。

重点:掌握休克的概念、休克微循环变化的发生机制及特点,休克代偿期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失代偿期微循环变化对机体的影响。

难点休克微循环变化的发生机制,对机体的影响。

9.缺血-再灌注损伤 1学时

掌握:缺血-再灌注损伤、活性氧、钙超载的概念,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熟悉:缺血预适应的概念和各重要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特点。

了解:防治原则。

重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

难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

10. 心功能不全 2学时

掌握: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机体的代偿反应,临床表现的病生基础。

熟悉: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和分类。

了解:心衰的防治原则。

重点: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机体的代偿反应,临床表现的病生基础。

难点:同重点

11. 呼吸功能不全 2学时

掌握:呼吸衰竭的病因、诱因和发病机制;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代偿方式及意义。

熟悉:呼吸衰竭的代谢变化及临床表现的病生基础。

了解:呼衰的分类、防治原则。

重点:呼吸衰竭的发生机制及机能代谢变化(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肺性脑病;心血管系统的变化:肺源性心脏病)。

难点:呼吸衰竭的发生机制及机能代谢变化。

12. 肝功能不全 2学时

掌握: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的病生基础。

熟悉:肝性脑病的病因、诱因和分类。

了解: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

重点: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

难点: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

13. 肾功能不全 2学时

掌握:急、慢性肾衰竭的病因、诱因和发病机制;掌握肾衰竭时机体的代偿方式及意义。

熟悉:肾衰竭的代谢变化及临床表现的病生基础。

了解:肾衰竭的分类、防治原则。

重点:肾衰竭概念,发病机制。

难点:急、慢性肾衰竭发病机制。

五、授课方式介绍
       在线微课及互动
六、成绩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线上评价体系;
       成绩是以“视频观看时长、完成作业、测试、考试及论坛发帖”之成绩为计算依据,分数占比如下:
       (1)视频观看                    占 30%
       (2)作业成绩                    占 20%
       (3)测验成绩                    占 30%
       (4)考试成绩                     占 10%
       (5)发帖讨论及笔记成绩    占 10%

课程大纲
第一章 疾病概论
1.1疾病的转归
脑死亡
第二章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2.1高渗性脱水
高渗性脱水
2.2低渗性脱水
低渗性脱水
2.3高钾血症
高钾血症
2.4低钾血症
低钾血症
第三章 酸碱平衡紊乱
3.1酸碱平衡紊乱
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
3.2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
AB与SB
3.3代谢性酸中毒的分类
代谢性酸中毒的分类
3.4代谢性酸中毒的代偿
代谢性酸中毒的代偿
3.5代酸对心血管的影响
代酸对心血管的影响
3.6呼酸时机体的代偿
呼酸时机体的代偿
第四章 缺氧
4.1 低张性缺氧
低张性缺氧
4.2 血液性缺氧
血液性缺氧
4.3 循环性缺氧
循环性缺氧
4.4 组织性缺氧
组织性缺氧
第五章 发热
5.1 概述
发热与过热的比较
5.2 发热的基本环节
发热的基本环节
第六章 应激
6.1 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调节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调节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HPA)
6.2 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及与疾病的关系
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
第七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7.1 概述
7.2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
缺血-再灌注损伤—氧自由基增多的机制
缺血-再灌注损伤—钙超载的机制
第八章 休克
8.1 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休克始动环节
8.2 休克的发生机制
休克早期微循环特点及机制
休克早期的代偿
休克进展期的微循环变化及其机制
休克与DIC之间的关系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9.1 DIC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DI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9.2 DIC的功能代谢变化
DIC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第十章 心功能不全
10.1 概述
心衰的概念
10.2 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
心脏扩张
心肌肥大
10.3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10.4 心功能不全时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呼吸困难
心衰的临床表现
第十一章 肺功能不全
11.1概述
呼吸衰竭的概念和分类
11.2 通气功能障碍
肺通气功能障碍
阻塞部位对呼吸困难形势的影响
11.3 换气功能障碍
弥散障碍
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第十二章 肝功能不全
12.1 氨中毒学说
氨中毒 - 血氨增高的原因
氨中毒-氨对脑的毒性作用
12.2 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肝性脑病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12.3 氨基酸失衡学说
肝性脑病氨基酸失衡学说
12.4 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
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
第十三章 肾功能不全
13.1 急性肾功能衰竭
急性肾衰 概念、病因
急性肾衰 机制
功能性 器质性肾衰尿的变化
13.2 慢性肾功能衰竭
肾性高血压 肾性骨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