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
中国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
5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09
开课时间2025/02/24 - 2025/06/30
课程周期18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面向对用英语了解和讲述中国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故事感兴趣的国内外学习者开设。课程依托北京邮电大学一流本科专业,内容融合了中国文化科技常识(如节气节日、中医、饮食、服饰、建筑等)、文化科技经典案例(如经典 哲学思想、 教育模式变迁、科学家故事等)、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古今发展(如百年老店、科技创新成就与互联网生活方式等),等等,充分 体现北京邮电大学作为“信息黄埔”的信息科技特色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以百科式话题为主线,展开中华文明中文化和科学交相辉映的一角,讨论传承不辍和守正创新在不同时期和领域中的重要意义,使学习者在知识积淀的同时,体味中国社会不变的至理,赏析科技之美和文化之趣,探究古往今来的人物和传奇故事背后的发展动力,从而在对外交流时讲好更立体的中国文化科技故事,进行更深入、有灼见的中国话题探讨。

二、课程沿革:

十年磨砺,传承创新:从2015年的《中国概况》课程,团队开始将讲述中国的镜头对准中国科技文化的视角,先后以教室录课、虚拟仿真录课、摄影棚制作和数字人技术推出一系列教学视频,持续更新后依旧保留各个时期的授课内容,致敬讲台、致敬慕课十年。

 

名师团队,成就精品

  1. 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2023)
  2. 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022)
  3. 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3)
  4. 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 (2019)
  5. 北京市优质本科教案(2023)
  6. 北京市研究生英语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二等奖(2023)
  •   等。

三、课程特色:

立体交叉,思想碰撞:教学团队由多个学科专家组成,提供专业级教学素材,聚焦不同时期的中国故事,展现师生共建课程的立体生态,与时代和学习者共同成长、同频共振。课程中既有真实录课影像,也有微课、慕课,有学生特色作品展示,有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手册、思维导图,也有串联所有章节内容的知识图谱,课程体系中开放了多模态、多门课程的教学资源供师生选用、参考。


体系延展,对话世界:相应人文素质选修课《英语品中国:文化对话科技》在北邮开课,依托文化比较视角和古今文化科学优秀知识对课程进行拓展,2020年配套教材《英语品中国:科技篇》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21年开设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科技读译与科技传播》,形成了体系化的教学课程体系和可迁移复制的教学模式。慕课在中国大学慕课网上线后,入选学堂在线国际版首批上线课程,2023年慕课出海上线印尼网络教育平台,受到中外学习者一致好评。 


精准扣题,服务考试:支撑语言类考试中对中国文化科技知识的考查:写作题型(如2024年考研英语一写作题中有关“古代科学家”的介绍等等),四六级翻译(相关主题如2023年“终生教育、高等教育、义务教育”、2022年“立春、冬至、太极拳”、2021年“都江堰”、2020年“北京烤鸭、茅台”、2015年“红色”、“高铁”,2016年“旗袍”等等)


课程生态,立体多元:包括教学大纲、视频、课件、测试题、 参考资源和外部资源链接等。对于想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同学,本课程提供课程和章节思维导图作为知识驻留,以及知识图谱、词汇表等等,便于定制个性化学习。

课程延伸资源:

  •  1. 课程资源建设公众号:撷英品华
  •    
  •   2. 中国故事资源库: BUPTEA高校课程思政知识服务平台
  •    

-----------------

在学习过程中,教学团队全体教师愿意为所有学习者提供全程教学辅导服务,大家可以通过以下联系联系到我们:

QQ群:855052131

赵欣老师:agneszhao@bupt.edu.cn

李俊老师:13466390793@163.com

袁方老师:yuanfang3729@bupt.edu.cn

课程大纲
时间智慧 Solar Terms and Festivals: The Rhythms of Time
1.1 节气之歌 Twenty-four Solar Terms
1.2 阖家欢聚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1: Spring Festival
1.3 吉庆有余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2:Spring Festival
1.4 春华秋实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3: Lantern Festival
1.5 秋收冬藏 Twenty-four Solar Terms in today's China (数字人)
身心同治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Chinese Philosophy
2.1 中医源起 Origins of TCM
2.2 中医鼻祖 Founders of TCM
2.3 中医理论1 Basic Theories of TCM 1
2.4 中医理论2 Basic Theories of TCM 2
2.5 中医诊疗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CM
2.6 中医发展 Development of TCM
2.7 信息科技+中医科学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CM(数字人)
食养五行 Culinary Culture
3.1 风物至味——饮食文化概述 Chinese Cuisine Overview
3.2 食在广州——菜系代表粤菜 Regional Cuisines-Cantonese Cuisine
3.3 誉满天下——中华美食天下闻 Chinese Cultural Ambassadors (数字人)
学贯古今 Education
4.1 教育概览 Education Overview
4.2 义务教育 Compulsory Education
4.3 在线教育 Online Education
4.4 职业教育 Vocational Education
格物致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1 阡陌交通——互联互通 Life in The Digital Age—Introduction
5.2 众声喧哗——社交媒体 Life in the Digital Age—Social Media
5.3 天下可倍——共享经济 Life in the Digital Age —Sharing Economy
5.4 在宥天下——智慧城市 Life in the Digital Age—Smart City
5.5 科技发展史概述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5.6 当代科技成就 Achievements in Contempor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5.7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古代科学家 Ancient Chinese Scientists
5.8 为国为民,敢为人先——现当代科学家 Contemporary Chinese Scientists
章服之美 Costume
6.1 象服是宜——传统服饰 Traditional Chinese Clothes
6.2 云想衣裳——服饰元素 Chinese Fabrics & Colors & Patterns
6.3 泽被簪缨——传统工艺及现代服饰 Craft Elements & Modern Works Appreciation
营造华夏 Architecture
7.1 匠人营国——皇家建筑 Royal Architecture
7.2 如翚斯飞——古代居所 Ancient Dwellings
7.3 饮之太和——园林建筑 Garden Architecture
7.4 山水之际——现代建筑 Modern Architects
品创百年 Century-Old Brands
8.1 历久弥新——百年品牌 Century-Old Bra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