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读哲学
看电影,读哲学
1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4/26
开课平台优课在线
开课高校深圳大学
开课教师余洋
学科专业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类
开课时间2025/02/21 - 2025/05/29
课程周期14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看电影,读哲学》可以被看作是MOOC版的《哲学概论》课,适用于没有哲学课的背景知识但对哲学和电影感兴趣的同学。

在现实的哲学教育工作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对哲学感兴趣的学生(包括哲学专业和非哲学专业的学生)。他们对哲学的兴趣虽然浓厚,但在遇到艰涩难懂的哲学原著时,往往产生畏难情绪,兴趣渐消乃至半途而废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比之于哲学文本,具有哲学内涵的电影显然对读者(观影者)要更“友好”。 所以本课程将电影中的哲学话题与哲学原著中的论证结合起来,希望能用一种有效的方式将学生引入哲学思考的境域,也希望能使学生体会到哲学思考的乐趣。我们的学习从看电影入手,最终落实到哲学文本的解读,目的在于使学生对西方哲学中属于伦理学和认识论范畴的一些基本问题有一个初步的把握。

我们将深入讨论的电影包括:罗拉快跑、罗生门、太空旅客、异形2、黑客帝国1、千钧一发、星际穿越、The Man from Earth。重点解读的哲学文本则取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笛卡尔、康德、詹姆士等哲学家的重要著作。关于自由与命运的思考将是贯穿整个学期的主题。


课程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主要内容
课程录制过程中的遗憾
致谢
解读《罗拉快跑》
生活中常见的三种信念:自由、因果、责任
《俄狄浦斯王》
《未上的路》
《罗拉快跑》
解读《罗生门》
关于康德哲学的引子
对电影的两种诠释:黑泽明与倪梁康
还原真相的尝试:各当事人的动机分析(1)
还原真相的尝试:各当事人的动机分析(2)
认识客观真理的困难?
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的相关性
康德的认识论简介
康德论灵魂的不可知
罗生门小结
自由问题:向《太空旅客》过渡
解读《太空旅客》
引子:提出问题
影片中的偶然性
Jim唤醒Aurora
得知真相后的Aurora
酒保的“告密”:AI的缺陷
船长的态度
转向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对人类理性之功能的目的论考虑
康德所理解的“义务”
康德关于最高道德原则的“广告”
康德所理解的“自由”:运用关于现象界与本体界之间的二分
从《太空旅客》的剧情设置看伦理学中的立场冲突
向亚里士多德学说过渡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
简析伦理学立场间的“不可通约性”
《尼各马可伦理学》简介
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德性”(virtue)
从对“勇敢”的分析看六种人格(1)
从对“勇敢”的分析看六种人格(2)
从对“勇敢”的分析看六种人格(3)
比较亚里士多德与康德:如何判断行为的道德价值
自制与不能自制:引论
对“不能自制”的分析
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批评
过渡到对现代哲学的反思
测验1
解读《黑客帝国》
人类历史的传承与中断
“相信”、“知识”与“知行合一”
意识的同一性及身心功能的发生学问题
梦境中多主体协同的可能性问题
身体与心灵(灵魂)的交互作用问题
区别梦境与现实:向笛卡尔哲学过渡
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
笛卡尔式怀疑的产生契机
《第一沉思》的思路:感官的易错性
《第一沉思》的思路:从对人类认知能力的反思到普遍怀疑
《第一沉思》的思路:笛卡尔的妖怪
《第二沉思》:我思故我在
《第二沉思》的其他内容
《第四沉思》:真理与错误、理智与意志
外部世界的真实性问题:向普特南《钵中之脑》过渡
普特南的《钵中之脑》
《钵中之脑》内容简介
解释“自相反驳”的概念
分析“我们是钵中之脑”这一命题的意义
普特南对科学主义的批评
关于意识的还原主义带来的问题
现象学对现代科学的批评
中西哲学特质的简单比较
GATTACA:人的完善还是人之废?
关于基因决定论与自由
《千钧一发》的主要情节
基因科学:人类的自我完善?
柏拉图的优生学与当代基因科学
Nature or Nurture:从文化传承到学而成人
C. S. 路易斯的《人之废》
《星际穿越》与时间问题
影片中关于爱情、亲情与时间的主题
哲学史上关于时间之本质的不同看法
物理学对“单位时间”的定义
如何确认时间间隔之“等长性”的问题
经典物理学中“匀速运动”概念的问题
我们是否能够直观到时间间隔之“等长性”?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对时间的基本看法
奥古斯丁的思想实验与科学理论中的时间
科技对人类时间意识的可能影响
The Man From Earth与信仰
影片中的科幻成分和“永生”话题
影片中各角色的态度
什么是“悬搁”或者“中立”的态度?
从“悬搁”走向“相信”的过程:融贯主义的真理观
核心信念:基础主义的真理观
改宗现象
从信仰的产生与改变看信仰中的非理性因素
笛卡尔对上帝存在的证明
测验2
学期结语
学期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