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万+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4/24
开课时间2025/01/31 - 2025/07/31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一、本课程共有68个教学视频,共7章,课程习题642 道,视频总长679分钟(加上拓展、更新内容,授课视频达128个,时长1300分钟)。

二、本课程共48课时,网上课程16学时(不计入总学时);总学分3分,网上学分1分(不计入总学分)。

三、本课程网上内容共分五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文本教案模块,第二个模块是短教学视频模块,第三个是专题研讨视频模块,第四个是测试作业模块,第五个是网上讨论交流模块。配套线下教材为: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

四、教学计划如下(线上学习为16学时):

        导论                    (6学时)

1.教学要求

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通过讲授绪论,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明确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关系,从而领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信念魅力。

教学重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主要内容

(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2学时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2学时

(3)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2学时

(4)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自学 

3.教学方法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组织教学,主要的教学方法有理论讲述、线上学习、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或辩论等,创设良好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促成教学信息的动态生成。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学时)

1.教学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从而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教学难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辩证法三大规律。

教学重点:哲学基本问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的思维能力。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3学时

(1)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物质是客观实在性。实践是使物质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以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世界统一于物质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第二节   世界的联系与发展                                          5学时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3)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最根本的规律。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的结果。矛盾的共性和个性辩证统一。

(4)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质变和量变、肯定和否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对立统一关系。任何事物的变化都呈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基本状态;量变、质变及其相互转化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过程。事物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或两种趋势。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事物的发展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学时

(1)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2)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抽象与具体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科学思维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

(3)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3.教学方法

理论讲述,线上学习。多媒体教学:有文字、图片、音像、动画等。案例分析。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6学时)       

1.教学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理解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从而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教学重点:实践引入认识论是马克思对传统认识论的超越;认识运动的两次飞跃及其不断反复性和无限发展性;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教学难点:实践对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性;认识的能动性;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3学时

(1)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实践决定认识。认识的产生、发展、目的、检验都依赖于实践。认识指导实践。

(2)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认识与实践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3学时

(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认识是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

(2)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实践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要求坚持真理、发展真理。

(3)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人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真理原则 (真理尺度)和价值原则(价值尺度),价值和真理是辩证统一的。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贯穿在上两节之中)                   自学

3.教学方法

理论讲述,线上学习。多媒体教学:有文字、图片、音像、动画等。案例分析。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9学时)

1.教学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教学重点: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其重要意义;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关系问题。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3学时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形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揭示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更替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它们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4学时

(1)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基本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3)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是对社会制度或体制的某些环节、方面进行局部调整。社会主义改革,就其性质而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4)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科技是把双刃剑,对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好日益严重的“全球问题”等。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学时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

(2)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任何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和历史的参与者,都对历史的形成发生着某种影响作用。

3.教学方法

理论讲述,线上学习。多媒体教学:有文字、图片、音像、动画等。案例分析。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6学时)

1.教学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下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教学重点: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当代的发展;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教学难点: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资本主义。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2学时

(1)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体,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具有两方面作用。

(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4)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3学时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资本主义代替封建社会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2)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3)资本主义所有制

(4)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生产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5)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1学时

(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3.教学方法

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课堂讨论,师生互动;事例分析,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等;常规课堂讲授,利用多媒体手段,运用音像、图片、图表对比等进行教学;线上教学。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6学时)

1.教学要求

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科学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质;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教学重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实质;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难点: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特点;经济规律和经济运行机制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新变化;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3学时

(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19世纪7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并占据统治地位,垄断资本主义得以形成。金融资本的形成及其统治是垄断资本主义的重要标志。

(2)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资本主义。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商品资本的输出。帝国主义的实质是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3)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动因、后果。

第二节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学时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变化的新特点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做出的自我调节的结果。

(2)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经济发展“失调”;政治体制“失灵”;社会融合机制“失效”。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1学时

(1)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2)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主义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但从历史的长河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3.教学方法

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课堂讨论,师生互动;事例分析,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等;常规课堂讲授,利用多媒体手段,运用音像、图片、图表对比等进行教学;线上教学。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3学时)

1.教学要求

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过程;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相对落后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的问题;列宁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探索与苏联模式问题。

教学难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1学时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把握资本主义发展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2)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

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

(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形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的实践,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4)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使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成功实践,充分表明了社会主义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通向繁荣昌盛的正确道路,鲜明地展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正在开拓新的历史征程。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                                 1学时

(1)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

第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根本依据。

第二,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

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第四,社会主义社会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为生产的根本目的。

第五,社会主义社会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第六,社会主义社会要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七,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八,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第九,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进步,并最终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2)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既不能违背一般原则,又不能僵化教条对待一般原则。

第三节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1学时

(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3)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

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发展,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

3.教学方法

互动讨论式与多媒体教学;线上学习。

         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3学时)   

1.教学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教学重点: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能否实现;“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

教学难点: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客观必然与主观追求的统一。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                                2学时

(1)展望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第二节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学时

(1)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三节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1)   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

(2)   坚定理想信念,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3.教学方法

互动讨论、案例式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线上学习。

五、授课方式介绍:

(1)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广泛运用图片、音像、动画等多媒体手段;案例教学,精选契合原理内容的相关案例深入阐释原理;专题研讨,围绕若干重点问题,课内外研讨;启发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同学思考,师生互动,同学参与教学。

(2)线上学习:学习网上课件、教案,观看教学微课,完成相应作业测试,参与讨论等等。

六、成绩评价:

线上和线下融合,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课程总成绩构成:出勤占10%,课堂表现占10%,期中测试成绩占10%,线上学习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平时学习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到课、课堂学习、回答问题、讨论等情况打分。期中测试主要采用随堂考试或课外小论文形式。期末由学校统一组织卷面考试。线上学习成绩以“视频观看时长、完成测试及论坛发帖”三块成绩为计算依据,各项目占比如下:(1)视频观看占80%;(2)测试成绩占15%;(3)发帖讨论成绩占5%,普通帖子2分一个,精华帖子3分一个。

本课程最终成绩=线上成绩*20%+线下成绩*80%。

 

 

课程大纲
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别样风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介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mp4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2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mp4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mp4
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mp4
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mp4
五、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六、拓展资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形态演进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
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习近平谈学哲学用哲学
走进马克思,理解马克思主义
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
管窥国外马克思主义
总结与思考
总结与思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专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意蕴(余龙进教授)
一、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
三、以实事求是为精髓的辩证唯物主义
四、以大局全局为重的全面和普遍联系观
五、以治国理政为中心的战略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形态演进的内在逻辑(种海峰教授)
理论形态之一 进入中国化主体认识范围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形态之二 作为实践观念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形态之三:中国化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形态之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概述
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世界观与哲学.mp4
哲学基本问题.mp4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mp4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mp4
自我之谜与人工智能1
自我之谜与人工智能2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mp4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世界观.mp4
四、拓展资料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上的两个对子1
哲学上的两个对子2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世界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及其实质和核心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概述
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及其实质和核心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普遍联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mp4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矛盾与矛盾分析法.mp4
三、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mp4
辩证否定观
四、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内容与形式.mp4
原因与结果.mp4
五、拓展资料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概述
一、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和认识功能
二、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三、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提高系统思维能力.mp4
毛泽东著名哲学论断解读
毛泽东著名哲学论断解读
哲学专题研究
哲学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的功能与价值
本章总结与思考
总结与思考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概述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科学实践观的产生.mp4
实践的基本特征.mp4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mp4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认识的本质(一).mp4
认识的本质(二).mp4
认识的创造性.mp4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四、拓展资料
科学的实践观
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论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认识观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概述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本质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mp4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mp4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mp4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及其基本特性.mp4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mp4
四、拓展资料
种种真理观
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标准的特性
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二、从必然走向自由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认识论专题研究
实践的基本特征与类型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对不可知论的驳斥
本章总结与思考
总结与思考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两种社会历史观.mp4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mp4
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决定力量.mp4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mp4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mp4
二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三、人类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
四、社会进步与社会形态更替
五、文明及其多样性
六、拓展资料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从摇滚乐的威力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mp4
二、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及其相互关系(一)
科学技术及其相互关系(二)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mp4
融合——当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发展的趋势
四、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mp4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什么是英雄史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mp4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辩证地理解和评价个人的历史作用.mp4
社会问题专题研究
生态环境问题与社会发展
价值观与现代社会发展
社会问题与社会建设
本章总结与思考
总结与思考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mp4
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mp4
价值量的决定.mp4
价值形式与货币.mp4
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及作用.mp4
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mp4
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市民社会批判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与商品拜物教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mp4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mp4
三、资本主义所有制
四、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增殖的秘密.mp4
资本的增殖与剩余价值分配.mp4
五、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mp4
六、拓展资料
市民社会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专制国家与重商主义
第三节 资本主义上层建筑
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mp4
资本主义本质专题研究
商品经济的前提
劳动的物化
劳动价值论
本章总结与思考
总结与思考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第一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概述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mp4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mp4
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
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mp4
四、拓展资料
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反思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及其实质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新特征
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新特征.mp4
三、世界大变局下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mp4
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主义经济专题研究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
美国控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手段
中国对美元本位制说不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一节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mp4
二、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社会主义的现实实践.mp4
三、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蓬勃生机
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mp4
四、拓展资料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二、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节 在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发展规律.mp4
一、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长期性
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三、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mp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
四、拓展资料
苏联解体的历史启示
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第一节 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
一、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经历了漫长的道路
二、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三、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第二节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
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与历史性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第三节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共产主义专题研究
空想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
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二
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