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解剖学是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及应用心理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主要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规律,探索人体机械运动规律与体育动作关系,为体育院校诸多专业学生后续相关课程学习和体育运动实践奠定坚实的人体形态学基础。
作为一门课程,运动解剖学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并已形成具有自己特色教学、实验及科研的完整体系。随着人类体育运动的发展和人类对体育运动本质认识的深入,运动解剖学的内涵已由单纯的对人体形态学的基础研究逐渐发展到服务于体育运动实践的人体形态学的应用探索,形成了由人体科学和体育科学相互融合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运动解剖学学科理念的转变,促使了运动解剖学研究内容的变革,新的以人体运动为起点,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及规律、探索人体机械运动规律与体育动作技术关系的研究体系正在形成,内容涵盖宏观与微观两大领域,从大体系统器官水平逐步深入到组织、细胞、亚细胞以及分子水平。同时,新技术、新方法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3D数字人、生物塑化等技术的出现使学生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到人体的体育美学效应,多媒体教学媒体库的应用活化了运动解剖学的传统教学过程。
作为一门传统的课程,运动解剖学的发展正日益走向成熟,运动解剖学研究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内涵与外延更加拓展,包括:
(1)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较以往的多集中于对骨、关节和肌肉的研究相比,心血管、内脏、内分泌、神经及感官等方面正成为近年来运动解剖学新的研究领域,并已获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2)骨骼肌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包括对肌肉生理横断面的研究、骨骼肌纤维类型的研究、关节运动中肌肉工作特点的研究、不同身体练习中肌群作用的研究等,仍将是运动解剖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而这些研究,对运动训练、体育康复、运动健康促进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形态学研究:运动员选材涉及到运动员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及心理品质等诸方面,探讨人体生长发育期的遗传作用机制,揭示人体运动能力的遗传度及其对运动训练的适应性,开展对人体身高、体重、身体成分、骨龄、皮纹等预测性指标的研究,探索更高层次的基因选材及提高我国运动员的竞技水平等都具有极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4)人体结构的机械运动规律与体育动作技术关系的研究:不仅需要深入研究运动器官的机械运动规律与体育动作技术关系,其它器官如心血管壁的弹性结构、胃肠的蠕动、支气管上皮的纤毛运动、膈的运动、体位与内脏位置的变化、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等机械运动规律,也是运动解剖学研究的内容。
(5)运动损伤的形态学基础研究:运动性伤病的组织病理学特征、运动性微损伤机制的研究、膝关节半月板的形态结构、关节软骨和末端病的形态结构变化、椎间盘的结构及其与运动损伤的关系等,都有赖于运动解剖学提供其形态学基础。
(6)国民体质状况的研究:近年来,国家多次开展了3-6岁幼儿、学生、成年人、老年人四类人群的大规模的国民体质监测,完成了《国民体质评价标准研究》,推动了全民健身、科学健身运动的发展。
运动解剖学虽属形态学研究范畴,但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形态结构并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变化发展的。因此,在运动解剖学教学中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为指导,用进化发展的观点、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平面与立体相联系的观点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可以全面地、正确地认识人体的形态结构及其与体育运动的关系。与其他学科相比,运动解剖学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具体体现在解剖学术语较多,知识点繁琐,部分内容较为抽象等,目前运动解剖学教学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启发式教学、挂图标本模型演示教学、活体示教教学、师生角色置换教学、现代化媒体辅助教学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教育上的广泛应用,使得运动解剖学课程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以至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都发生了变革,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运动解剖学教学已成为现实教学环节中的重要内容。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把标本、模型、挂图、录像与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优势互补。通过对实物、模型、标本和挂图等的实践观察,验证了所学的理论知识,也加深了学生对人体解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体育院校学生主要的培养目标是能胜任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及各类人群健身与康复运动指导等工作,在培养规格上要求掌握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其最终的落脚点是为参加体育锻炼或运动训练的人服务的。作为体育院校各专业学生的必修主干课程,通过运动解剖学理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人体运动的视角,了解人体的基本构成及各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特点,掌握人体运动的解剖学基础,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体育运动实践中的相关问题;通过运动解剖学实验课的学习,使学生熟悉人体各系统器官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掌握运动解剖学实验观察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与分析、归纳与总结的能力,为学生后续相关课程学习及科学指导体育教学与训练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体育院校使用的教材多为全国统编教材,体系上基本为医学院校系统解剖学的框架,内容尚缺少解剖学的运动实践应用。基于新的创新思想和现代理念,我们在深化运动解剖学的课程改革中,围绕人体运动,把人体系统分为三大体系,即人体运动的执行体系、人体运动的保障体系和人体运动的调节体系,从人体基本构成开始,过渡到人体运动的执行体系,进而引出人体运动的保障体系和调节体系,内容结构更合理,层次递增更清晰,突出了解剖学的运动实践和应用创新的理念。
为了提高运动解剖学的教学效果,我们根据目前国内使用的相关系统解剖学、运动解剖学等教材和图谱,制作了许多内容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应用到运动解剖学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加大运动解剖学的教学研究力度,承担省部及学院各级教学研究课题多项,并使《运动解剖学》成功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院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所有这些研究及工作在传播知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