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专业教学法》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机械工程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学生特点,通过系统全面地介绍适合机械工程中职教学的方法,演示各种方法的具体实施,让学生掌握不同教学方法在机械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教学能力和教学法运用水平,使学生掌握了相应的教学技巧,具备开发和设计中职课程的能力。为提高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机械专业教学法》课程是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专业(本科,职教师资方向)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是在学完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师范技能模块和《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数控技术》、《机电传动与控制》、《CAD/CAM》等机械工程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后开设的。一般开设在四年制本科的第三年第二学期,在学完该课程后就进入教育实习环节。
二、课程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理解教学过程组织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步骤。
3、可以利用相应的方法组织教学过程。
4、能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机械专业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和分析。
三、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紧密联系实践、关注前沿动态、注重模块化教学。
目前许多教学法的讲授都是围绕教学法理论进行的,针对特定学科中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讲解的资源非常少。课程组结合主讲教师们机械专业多年的教学经验,选择了机械专业多个典型案例进行教学法的讲解和演示,将机械专业特色融入教学法的教授中,使理论紧密联系实践,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法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机械专业发展非常快,因此教学法也需要与时俱进。课程组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研究,不断关注教学改革前沿动态,将前沿的理论和国外的先进方法引入机械专业课程教学中,并探索如何与机械专业结合,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按照精品共享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路,课程教学内容按照模块化进行了组织,将教学内容根据机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分为六个模块,每个模块再下设不同的教学项目,项目所包含的各类资源均相对独立,不同的项目和模块可以互相组合,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也便于相关学科的老师选择使用。
四、与前后课程关系
教师教育模块前行课程:
教育学(含班主任工作)、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师口语技能、教师教学技能实训、三笔字训练。
教师教育模块后续课程:
中职课程开发与设计(本课程设计)、教育实习(实践)
专业模块前行课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普通物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程制图及CAD、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原理、机械零件、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械控制工程、机械CAD基础、机械制造技术、C++语言、数控技术、机电传动与控制(含PLC)、液压与气压传动。
专业模块后续课程:
先进制造技术导论、CAD/CAM软件及应用、数控机床故障诊断、模具设计与制造、Pro/E软件应用、毕业设计。
五、课程特色
1.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极具机械专业特色
目前许多教学法的讲授都是围绕教学法理论进行的,针对特定学科中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讲解的资源非常少。课程团队职教名师荟萃、课程组结合主讲教师们机械专业多年的教学经验,选择了机械专业多个典型案例进行教学法的讲解和演示,将机械专业特色融入教学法的教授中,使理论紧密联系实践,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课程按照模块化设计,便于重新组合设计
按照精品共享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路,课程教学内容按照模块化进行了组织,将教学内容根据机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分为六个模块,每个模块再下设不同的教学项目,项目所包含的各类资源均相对独立,不同的项目和模块可以互相组合,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也便于相关学科的老师选择使用。
3.课程资源丰富全面,便于自行学习
课程资源非常丰富,不仅包含了各类常规的基本资源,还包括了大量的拓展和特色资源。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学习,许多资源都经过了教学实践验证,操作性非常强,便于提高中职教师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