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9万+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4/27
开课时间2025/03/12 - 2025/07/04
课程周期17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是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概论》课在前期“课中课”教学成果基础上,依托专题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形式持续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实施 “三段式”教学,有效衔接‘课前、课堂、课后’三个过程,形成课前启发式教育、课中体验式教育、课后感悟式教育;实行“三精”教学法,通过“精”心设计,“精”选案例,“精”彩分享,凝炼“精彩一刻”,打造“精彩一课”。思政课教师坚持用心去感受,用情去感化,用理去感召。用真情加真知来获取真理,达到最佳的思政教育教学效果。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切实回应学生的思想困惑和认知误区。通过翻转课堂,发挥“双主体”优势,使学生在自主研学和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明晰理论,辨别方向,寻求真理,最终实现“三个一”目标,即:明白一个道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引中国革命和实践取得成功的真理性认识;恪守一个原则——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一个目标——培养“四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本课程总体目标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和社会责任感,塑造合格的社会公民。本课程课程设计体现“三贴近三服务”、“两强化”和“一突出”。“三贴近三服务”即贴近专业,为学生专业成长和发展服务;贴近学生,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案例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服务;贴近社会,聚焦社会现实和需求,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才服务。“两强化”即强化政治导向性和逻辑思维性。“一突出”即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实现“两个转化”即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把教学体系转化为德育教育实践体系,使本课程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

课程大纲
导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1.1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时代化?
1.2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三大理论成果及其相互关系?
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2.1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2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
2.3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3.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4.1为什么要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4.2新民主主义社会如何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4.3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5.1众人划桨开大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5.2谋篇造就大发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基础上坚持中国工业化道路
5.3得失寸心千古计——初步探索的意义及经验教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
6.1导学
6.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6.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
邓小平理论
7.1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和精髓
7.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7.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8.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8.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8.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
9.1导学——站上新起点
9.2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9.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