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
少于1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03
开课平台学银在线
开课高校黑龙江大学
开课教师姜德锋赵红艳徐中民徐思
学科专业文学新闻传播学类
开课时间2025/03/06 - 2025/07/15
课程周期19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传播学堪称是20世初年兴起于美国的“新文科”。绚目的电子传播技术、丰盈的商品世界以及急剧变革的东西方社会,是它得以问世的时代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和两大阵营对垒,伴随其中的则是电子传播的三级跳。四海翻腾五洲激荡,信息战、心理战、舆论战和各种论战交织其中,时而剑拔弩张,时而冰下幽咽。这边柳暗花明、那厢山重水复。

      人文和社会科学阵营的学者亲历时代动荡,格致穷理溯本求源。1942年35岁的威尔伯·施拉姆来到华盛顿自愿从事二战战时服务,身边是一大群卓然有成的学者,他们或者研究战争动员的效果,或者研究炮弹控制轨迹。但是自小就为自己的“口吃”所困的施拉姆,在其中深切领悟到的却是“传播”的问题。几年后,他回到衣阿华大学,编教材、开课程,带博士,就此开创了美国的传播学。

       广播是“没有距离的报纸”、电视每天侵入居民家中做广告搞推销;“摄像机里出政权”,政策和政治之成败多由电视新闻决定;经济也和政治融为一体,媒体发达的美国不仅将信息产品行销全球,由此还夹带了自己的价值观。媒介帝国主义被指为历史上最成功的帝国主义。身处媒介化社会,学者们的传播研究同样进路多元、精彩纷呈:问卷调查、小组访谈和控制实验悉数上阵;经验和批判两派对立交锋融合;对外战争和政治竞选成为研究焦点,成果迭出、里程碑频现。

       大众传播就象“自助餐厅”,受众选择空前多元;传播学被视为一个“十字路口”,许多人在此驻足后又离去,标志着这个领域足够开放!今天这个开放的路口成功迁移到了网络空间,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日用全部交汇融合于此。一方面,环境巨大化个体世界无限延伸,另一方面圈层化后真相,关系断裂理性稀缺。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大数据云存储,现代媒介的世界有几多绚酷,传播研究的领域就有多少诱惑!

       含英咀华,渐入佳境!本课程的内容框架是5·54321:5种传播类型扫描人类一切传播活动;5W借大众传播展开,传播者、受传者、媒介和效果一一细说;以4个阶段区分人类传播历史;以3种模式对传播活动进行可视化呈现。符号和意义二者合为一章:人是符号的动物,意义就是互动的内容。相较动物,人类的特异之处在于使用象征,我们由此进入了一个自由的传播境界。

课程大纲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 1.1 第一节 信息与传播
  • 1.2 第二节 社会信息系统
  • 1.3 第三节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
  • 1.4 章节测试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 2.1 第一节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 2.2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
  • 2.3 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 2.4 章节测试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 3.1 第一节 符号及其分类
  • 3.2 第二节 传播中的意义
  • 3.3 第三节 象征性社会互动
  • 3.4 章节测试

传播研究的历史与主要学派

  • 4.1 第一节 传播学产生的背景
  • 4.2 第二节 传播学的产生
  • 4.3 第三节 传播学两大学派
  • 4.4 章节测试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 5.1 第一节传播过程的要素和模式
  • 5.2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 5.3 章节测试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 6.1 第一节人内传播的三个维度
  • 6.2 第二节人际传播的动机特点

群体传播 集合行为 组织传播

  • 7.1 第一节 群体传播
  • 7.2 第二节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
  • 7.3 第三节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 8.1 第一节大众传播定义及特点
  • 8.2 第二节大众传播的功能
  • 8.3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产生 影响及作用机制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 9.1 第一节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
  • 9.2 第二节新媒介技术的发展
  • 9.3 第三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 10.1 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因素
  • 10.2 第二节主要媒介规范理论

大众传播的受众

  • 11.1 第一节 作为“大众”的受众
  • 11.2 第二节作为群体成员的受众
  • 11.3 第三节作为“市场”的受众
  • 11.4 第四节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 11.5 第五节 从大众到分众
  • 11.6 第六节 使用与满足研究

传播效果研究

  • 12.1 第一节传播效果及效果观变迁
  • 12.2 第二节 有限效果论
  • 12.3 第三节效果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 12.4 随堂一测

大众传播的六种效果理论

  • 13.1 第一节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 13.2 第二节 “沉默的螺旋”理论
  • 13.3 第三节 “培养”理论
  • 13.4 第四节 新闻框架理论
  • 13.5 第五节 “知沟”与“数字鸿沟”
  • 13.6 第六节 “第三人效果”理论

全球传播及其新课题

  • 14.1 第一节 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 14.2 第二节全球传播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