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植物病害
植物病害
-
●1.1植物病害概论
植物病害概论
-
●1.2植物病害的症状
植物病害的症状
-
●1.3植物病原生物的类群
植物病原生物的类群
-
第二章植物病原菌物
植物病原菌物
-
●2.1菌物一般性状和分类
菌物一般性状和分类
-
●2.2根肿菌门和卵菌门菌物
根肿菌门和卵菌门菌物
-
●2.3壶菌门和接合菌门菌物
壶菌门和接合菌门菌物
-
●2.4子囊菌门菌物
子囊菌门菌物
-
●2.5担子菌门菌物
担子菌门菌物
-
●2.6半知菌类菌物
半知菌类菌物
-
●2.7植物菌物类病害诊断要点
植物菌物类病害诊断要点
-
第三章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
●3.1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一般概念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一般概念
-
●3.2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侵染与传播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侵染与传播
-
●3.3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主要类群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主要类群
-
●3.4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病害的诊断和病原鉴定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病害的诊断和病原鉴定
-
第四章植物病毒学
植物病毒学
-
●4.1植物病毒病和病毒的一般性状
植物病毒病和病毒的一般性状
-
●4.2植物病毒的复制和增殖
植物病毒的复制和增殖
-
●4.3植物病毒的传播和移动
植物病毒的传播和移动
-
●4.4植物病毒的分类与命名以及重要的植物病毒属和其典型种
植物病毒的分类与命名以及重要的植物病毒属和其典型种
-
●4.5亚病毒
亚病毒
-
●4.6植物病毒病的诊断
植物病毒病的诊断
-
第五章植物病原线虫
植物病原线虫
-
●5.1绪论
绪论
-
●5.2植物病原线虫的形态与解剖
植物病原线虫的形态与解剖
-
●5.3植物病原线虫的生活史和生态
植物病原线虫的生活史和生态
-
●5.4植物病原线虫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植物病原线虫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
●5.5植物病原线虫的主要类型
植物病原线虫的主要类型
-
●5.6植物病原线虫的诊断与防治
植物病原线虫的诊断与防治
-
第六章寄生性植物
寄生性植物
-
●6.1寄生性植物
寄生性植物
-
第七章植物非侵染性病害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
-
●7.1植物非侵染性病害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
-
第八章植物病原菌的侵染过程
植物病原菌的侵染过程
-
●8.1侵染过程-接触期-侵入期
侵染过程-接触期-侵入期
-
●8.2潜育期和发病期
潜育期和发病期
-
第九章植物病害循环
植物病害循环
-
●9.1植物病害循环
植物病害循环
-
第十章植物病原生物在病害互作中的作用
植物病原生物在病害互作中的作用
-
●10.1植物病原生物在病害互作中的作用
植物病原生物在病害互作中的作用
-
第十一章植物抗病性
植物抗病性
-
●11.1植物抗病性概念和分类
植物抗病性概念和分类
-
●11.2植物被侵染后的生理生化变化
植物被侵染后的生理生化变化
-
●11.3植物抗病机制
植物抗病机制
-
●11.4寄主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机制
寄主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机制
-
第十二章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
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
-
●12.1植物病害流行的系统
植物病害流行的系统
-
●12.2植物病害的流行
植物病害的流行
-
●12.3植物病害预测
植物病害预测
-
第十三章植物病害的诊断
植物病害的诊断
-
●13.1植物病害的诊断
植物病害的诊断
-
第十四章植物病害的综合治理
植物病害的综合治理
-
●14.1植物病害的防治原理和植物检疫
植物病害的防治原理和植物检疫
-
●14.2抗病品种利用和农业防治
抗病品种利用和农业防治
-
●14.3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
-
●14.4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
-
第十五章植物病理学研究前沿
植物病理学研究前沿
-
●15.1植物病理学研究前沿(上)
植物病理学研究前沿(上)
-
●15.2植物病理学研究前沿(下)
植物病理学研究前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