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艺文志 介绍班固与《汉书》,课文中文史知识及医经、经方等内容。 
- 
                    ●1.1班固与《汉书》 简介班固与《汉书》、《艺文志》介绍 
- 
                    ●1.2秦汉以来图书播迁情况及刘向奉诏校书 介绍秦汉以来图书播迁情况及刘向等奉诏校书 
- 
                    ●1.3医经与经方 讲解医经与经方 
- 
                    ●1.4神仙与房中 神仙与房中 
- 
                    第二章扁鹊传 介绍司马迁与《史记》及《史记》三家注。通过医案介绍扁鹊高超医术以及扁鹊对后世医家的影响。 
- 
                    ●2.1司马迁与《史记》 简介司马迁与《史记》、《史记》三家注 
- 
                    ●2.2名医扁鹊 扁鹊名释、扁鹊故里、长桑君授药传方 
- 
                    ●2.3扁鹊为赵简子治病 疏讲第一则医案,反映扁鹊高超脉诊水平 
- 
                    ●2.4扁鹊治虢太子“尸蹶” 疏通第二则医案,解释病名“尸蹶” 
- 
                    ●2.5六不治 重点讲解“信巫不信医” 
- 
                    ●2.6扁鹊对后世医家的影响 扁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随俗为变”的医疗风格 
- 
                    第三章华佗传 介绍东汉末年杰出医家华佗高超医术、华佗悲惨结局及华佗学术传承。 
- 
                    ●3.1作者陈寿 介绍《华佗传》作者陈寿 
- 
                    ●3.2华佗巧治病 华佗简介,华佗通过诊脉、朢神、精神刺激法来治病 
- 
                    ●3.3华佗悲惨结局 华佗简介,华佗通过诊脉、朢神、精神刺激法来治病 
- 
                    ●3.4华佗学术传承 介绍华佗高徒吴普、樊阿,养生方“漆叶青黏散” 
- 
                    第四章新修本草序 历代药物学著作概况简介、重修本草原因及《新修本草》编写原则及过程。 
- 
                    ●4.1药物学起源与发展 疏讲课文第一段,讲解”对举“修辞方法及文史知识 
- 
                    ●4.2苏敬上表请修本草 疏讲课文第二段,介绍重修本草原因 
- 
                    ●4.3苏敬主持重修本草 疏讲课文最后一段,介绍《新修本草》编写原则及过程 
- 
                    第五章黄帝内经素问序 介绍《黄帝内经》的原始传本及《素问》流传情况、《内经》的传承及王冰注《素问》的方法。 
- 
                    ●5.1至道之宗,奉生之始 课文第一段,《内经》流传、三圣道、三坟五典 
- 
                    ●5.2训诂是学通经文的必由之路 课文第二段,文中典故 
- 
                    ●5.3王冰整理、注释《素问》的原因 课文第三段,《素问》注本、全元起本 
- 
                    ●5.4王冰整理《素问》的方法 课文最后一段,编注方法、比喻修辞 
- 
                    第六章类经序 介绍张介宾与《内经》、《类经》分类方法及编著《类经》目的。 
- 
                    ●6.1张介宾与《内经》 作者简介:学医经历、张熟地 
- 
                    ●6.2张介宾欲注《内经》 疏讲课文第二、三、四段,介绍注释《内经》的原因 
- 
                    ●6.3张介宾编著《类经》 疏讲“两经既合”一段,介绍张介宾整理《内经》的方法。 
- 
                    第七章医话四则 介绍医话源流及文体特点。医案主要内容讲解。 
- 
                    ●7.1医话源流及其文体特点 介绍医话文体特点、主要医话著作 
- 
                    ●7.2书方宜人共识说 疏讲第一则医案 
- 
                    ●7.3读医书四病 疏讲第二则医案 
- 
                    ●7.4医须周察 疏讲第三则医案 
- 
                    ●7.5脉理不可臆断 疏讲第四则医案 
- 
                    第八章养生论 介绍嵇康其人其事、嵇康养生观、形神关系及养生方法等。 
- 
                    ●8.1作者嵇康 介绍嵇康生平 
- 
                    ●8.2课文背景 介绍课文背景知识 
- 
                    ●8.3导养得理,以尽性命 课文一、二段,介绍嵇康养生观 
- 
                    ●8.4形神关系 课文三、四段,论述形神关系 
- 
                    ●8.5养形和养神(一) 介绍养生益处及养生方法 
- 
                    ●8.6养形和养神(二) 讲解“守之以一”“养之以和”等 
- 
                    第九章大医精诚 介绍孙思邈及其医学著作、“精”“诚”二字含义及其包含的主要内容等。 
- 
                    ●9.1孙思邈与《千金方》 介绍孙思邈及《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 
                    ●9.2大医之精 疏讲课文第一段,“精”的内涵 
- 
                    ●9.3大医之诚(一):大医之心 疏讲课文第二段,孙思邈慈悲心、平等心等佛家思想 
- 
                    ●9.4大医之诚(二):大医之体 疏讲课文第二段,人畜平等思想等 
- 
                    ●9.5大医之诚(三):大医之法 疏讲课文最后两段,孙思邈的佛家思想及仁爱思想 
- 
                    第十章汉字 介绍汉字的起源、汉字形体的演变;介绍六书中的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形声字、转注字与假借字;介绍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及简化字。 
- 
                    ●10.1汉字的起源 介绍汉字的起源的几种说法 
- 
                    ●10.2汉子形体的演变 介绍汉字形体演变过程 
- 
                    ●10.3象形字 象形字的概念、象形字的分类 
- 
                    ●10.4指事字 指事字的概念、指事字的分类 
- 
                    ●10.5会意字 會意字的概念、會意字的分类 
- 
                    ●10.6形声字 形聲字的概念、形聲字的分类 
- 
                    ●10.7形声字的形符 形符的作用,重要形符介绍,省形 
- 
                    ●10.8形声字的声符 介绍声符的作用及省声 
- 
                    ●10.9转注字与假借字 转注字与假借字的概念,假借字举例 
- 
                    ●10.10通假字 通假字的概念及类型 
- 
                    ●10.11古今字 古今字概念、分化字类型 
- 
                    ●10.12异体字 异体字的概念及类型 
- 
                    ●10.13繁简字 繁简字的概念、汉字简化注意的问题 
- 
                    第十一章词义 介绍词的本义、词的引申义以及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词义引申方式与一般规律;词义的演变形式等。 
- 
                    ●11.1词的本义 什么是词的本义,掌握本义的方法 
- 
                    ●11.2词的引申义、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 什么是引申义,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 
- 
                    ●11.3词义引申方式与一般规律 讲解引申方式与一般规律 
- 
                    ●11.4词义的演变 词义范围的扩大、词义范围的缩小、词义范围的转移 
- 
                    第十二章语法与修辞 介绍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以及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及定语后置。介绍主要修辞方法。 
- 
                    ●12.1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举例讲解名词活用作动词 
- 
                    ●12.2词类活用(二):名词活用作状语 举例讲解名词活用作状语 
- 
                    ●12.3特殊语序(一):主谓倒装 举例讲解主谓倒装 
- 
                    ●12.4特殊语序(二):宾语前置 举例讲解宾语前置 
- 
                    ●12.5特殊语序(三):定语后置 举例讲解定语后置 
- 
                    ●12.6修辞:委婉、互文 介绍委婉及互文修辞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