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基础
人工智能基础
1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10/21
开课平台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
开课高校合肥工业大学
开课教师夏娜洪日昌石雷万家山胡珍珍杨娟
学科专业
开课时间2025/09/08 - 2025/10/31
课程周期8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人工智能基础》授课内容主要包括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人工智能概述”。

【第二部分】是“常用大模型工具的使用”,包括使用通用大模型工具 DeepSeek、豆包、Kimi 等进行智能问答、辅助办公、多媒体创作等,以及使用学科垂直大模型 CivilGPT(土木工程大模型)、妙想(金融大模型)等辅助科研和学习。

【第三部分】是“大模型原理及发展”,以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式介绍上述大模型的三要素、核心、基本单元、结构扩展。随后,回到大模型技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简要回顾了知识表示、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理论和技术,展望了智能体、具身智能的发展。

【第四部分】是“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介绍人工智能方法应用于生物医药、土木工程、建筑艺术等专业的主要模式和先进案例,为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研究和工作中,创新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打下重要的素质基础——人工智能思维。

【第五部分】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大学生使用指南”,引导学生科学、规范地使用GAI工具,平衡创新与伦理,规避风险,激发正向价值,在AI浪潮中行稳致远。


该课程主打“实用性、趣味性、启发性、实操性”,注重工、理、文、经、管、法多学科交叉与创新,特色鲜明,是 AI 赋能高等教育的重要实践。


适合什么人学习?

《人工智能基础》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必修课程。

《人工智能基础A》32学时(16理论+16实验),主要面向:机械、电气、仪器、土木、化工、材料等工科专业;

《人工智能基础B》16学时(8理论+8实验),主要面向:马克思、经济、文法、外语、管理、艺术等文科专业。

课程大纲
第一讲 人工智能概述
本讲主要是介绍人工智能概述,首先阐述人工智能的基本定义、起源与发展脉络;其次探讨伴随其应用产生的相关法律法规与伦理议题;最后系统梳理人工智能的学习体系与路径,为掌握其核心技术奠定基础,培养面向未来的计算思维。
第二讲 大模型工具和DeepSeek
本讲围绕大模型应用展开,首先以豆包和kimi大模型为例讲解提示词工程,包括其定义、两步过程、七原则等。随后展示了借助大模型工具进行智能起草、智能纠错、智能摘要等应用实例,最后介绍了DeepSeek的特点及本地化部署方法。
第三讲 群体智能
本讲介绍群体智能的基本概念,讲解了粒子群优化算法。该算法受鸟群觅食启发,将鸟抽象为粒子,通过迭代更新粒子的速度和位置寻找最优解。算法结构简单、收敛快,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
第四讲 模糊逻辑与推理
本讲通过秃头悖论来引出模糊逻辑,介绍了模糊逻辑的框架。随后,对其中的模糊推理进行了展开,包括三I算法(I是Inference的首字母)、泛三I算法和泛五I算法,并延伸到模糊系统的层面。最后阐述了相关的典型应用。
第五讲 大语言模型基本原理
本讲主要介绍大语言模型的三大核心要素:算力、数据与算法;并通过数字识别案例剖析神经元工作机制,揭示Transformer的结构与原理;此外以人类学习为比喻,深入阐述大模型预训练、领域微调与强化学习的内在联系。
第六讲 智能体Agent
本讲主要介绍智能Agent,该技术依托大语言模型快速发展,具备规划与反思能力,并支持工具调用与多智能体协同。本课结合典型案例,解析其核心特性与应用场景,深入探讨智能体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第七讲 具身智能
本讲主要介绍具身智能。从“具身性”这一哲学概念开始延伸到现代具身智能的核心构成,随后开始剖析其主要技术,介绍硬件本体、仿真环境、软件算法三大组成要素,并给出具身智能在日常生活、工业生成等场景的应用案例,最后分析其前沿挑战并展望未来的进一步发展。
第八讲 人工智能创新应用
本讲主要介绍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特别是结合科研团队的一些实际项目,跟大家分享人工智能应用的经验和体会。首先以智能无人飞行器为例,了解“机器视觉”技术的应用,认识嵌入式人工智能;然后重点介绍了一个“生物启发的人工智能”应用案例,非常具有代表性,培养大家的人工智能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