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农业的复合型人才。2025年3月3日,浙江大学、新疆农业大学联合开展了《精细农业》课程同步课堂,这是一次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的生动实践。
《精细农业》智慧课程通过讲授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变量作业技术,实现以 3S 技术和无人机技术为支撑的农田信息快速定位感知。课程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理念、方法与技术为主要内容,由教学资源—知识体系二维体系组成,包含96个知识点,174个教学资源。课程通过知识图谱的结构化呈现形式,把碎片化的知识关联起来,更好地将3S技术的理论知识与农业生产实际案例相结合,形成系统的学习网络和直观的学习路径,帮助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学生可观测基于知识点的学习情况,快速定位重难点知识和薄弱知识,逐个提升掌握程度。
《精细农业》智慧课程配备了AI助手智能问答,基于课程AI知识库建设,自主知识体系资源与AI资源发现优质教学资源融合,为学生提供精准、全面的答案,满足多样化的知识需求。同时配备了AI研习室、生成课程思政案例、AI知识点自动出题、AI生成教案、AI构建PPT、AI知识萃取、AI学情洞察AI阅读与写作助手、AI精准科研等AI技术应用于课程建设、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线上应用等维度。
在同步课堂之前,两校师生围绕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课程负责人、国家级教学名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何勇带来主题为“农田多源信息智能感知技术与装备”的课程内容。重点介绍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及无人农场领域的发展现状,推动信息技术与智能农机装备、农艺制度、农业经营方式、农田建设的融合发展,引领农机装备创新前沿,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绿色发展,为全面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供有力支撑。新疆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新能源学院)张振国副教授作为《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的课程负责人辅助开展“慕课西部行计划2.0”。
课堂互动环节,同学们对何老师讲授的“无人机的适用范围及无人机在新疆使用会有什么不同”问题非常感兴趣,何老师分享了其团队研制的大载重长续航无人机,并就这个问题将其与国际先进技术进行了对比,指出我们研制的无人机也处于领先水平。他还分享了自己在教学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以及成功的经验。课后新疆农业大学师生纷纷表示同步课堂教学内容收获颇丰,拓宽了学术视野,对今后的教学与学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新的认识与启发。
据悉,为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何勇教授团队共同完成了《精细农业》智慧课程及教材一体化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智慧课程已覆盖全国48所高校学生2600余人参与学习,教材将国内外先进的精细农业技术与中国的国情有机结合,填补了国内该领域教材的空白,是国内第一本精细农业的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次慕课西行同步课堂成功举办,为东西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接下来两校教学团队将紧密协作,在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上,将继续探索创新智慧农业课程教学模式,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持续推进“慕课西部行计划2.0”系列工作,打造东西部跨校合作典范,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
(来源: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